www.GoldenLampstand.org

金灯台活页刊
2003.3 第104期

权利与义务

潘国华

 


读经:诗篇第六十七篇

  信徒在主耶稣的恩典里着实享受到很多权利,可惜多少时候却忘记了那应尽的义务。须知主耶稣也曾题醒我们:“多给谁,就向谁多取;多托谁,就向谁多要。”(路12:48)我们得着神诸多恩惠,但千万别忘记神在我们身上的要求。关于权利与义务,诗篇第六十七篇给我们很多启迪。本文将依据这篇诗歌的结构,去探讨信徒的权利与义务。

一.有何权利

  信徒在基督耶稣里享用很多权利。在第一节诗人列举了一些信徒所享受的恩福。进一步探究这节经文,发觉它与民数记第六章二十四至二十六节不无关系,显然诗人在回响着“亚伦的祝福”中的三个重要词语。神曾吩咐亚伦要如此祝福祂的百姓:“愿耶和华赐福给你,保护你。愿耶和华使祂的脸光照你,赐恩给你。愿耶和华向你仰脸,赐你平安。”(民6:24-26)由是得知信徒所得的三个权利:

  1. 信徒能够享受神的恩惠和怜悯。每位信徒在接受耶稣为救主之时都经历神赦罪之恩。因此怜悯是救恩的基本元素。我们之所以成为基督徒全是出于神的恩典,而且我们也靠着祂恩典而活,全然是出乎恩典以致无人可以夸口。信徒应常以此为荣及感恩,亦应多祈求神赐下更多恩惠怜悯。

  2. 信徒能够享受神的福气。若神的恩惠是入口,那么神的福气则为路径了。信徒每天都经历着神的福气。无疑某些福气是明显的,另些是所谓“变相的祝福”。神确实会将最好的赐给祂的儿女。保罗保证地说:“…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神既不爱惜自己的儿子,为我们众人舍了,岂不也把万物和祂一同白白的赐给我们吗?”(罗8:31-32)

  3. 信徒能够享受神的喜悦。神会以祂的笑脸光照我们。神无疑是圣洁和公义的,但祂也是慈爱的天父。神的喜悦必临到属于祂自己的人,信徒可以看到祂的笑脸。

  以上简略地分析信徒所享受的权利,但须知道权利背后有义务,若信徒能尽义务,那么将享受更多权利。

二.有何义务

  诗人以诗歌体裁的口吻描述神的百姓所应尽的义务。笔者只简述其中三点:

  1. 信徒应作为他人的祝福。神赐福我们为的是要我们作他人之祝福。当神呼唤亚伯拉罕离开他的父家去服事祂时,祂应许要赐福他,并且以他为赐福他人的沟道:“你要离开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为大国。我必赐福给你,叫你的名为大;你也要叫别人得福。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地上的万族都要因你得福。”(创12:1-3)因着信,我们是亚伯拉罕的真子孙(加3:29),我们接受了神所给他的权利和义务,就是作他人的祝福。

  这是很易明白的道理,我们被神祝福以致能成为他人的祝福。这个祝福包括生命的各个层面,肉身上的及属灵方面的。我们到底是否他人的祝福呢?抑或给他人带来麻烦,成为别人所讨厌的人?我们应作和平使者,不要作“麻烦的制造者”;应成为基督的大使,不要成为世人的羞辱。简言之,我们为着他人及自己的缘故而领受神的祝福。当我们满足这个作他人祝福的任务时,人们就会认识神的道路和救恩(诗67:2)。

  2. 信徒应作代祷者。我们的祈求不应单注重自己,亦要为他人代祷,关注未信的世界,求神使他们认识祂及赞美祂。诗人的祷愿:“神啊,愿列邦称赞你!愿万民都称赞你!”(诗67:3)诗人在第五节亦重覆这祷愿。这个祈求委实是个具有大异象和勇毅的祷告──神不只是某一地区的神明,祂是并将会是万口称颂的主。请留意这首诗是旧约时代中一位犹大诗人所写,但他满有异象,知道到了时候万国万民都要赞颂这位创天造地的主神。这祈祷必定会应验,启示录已记载到那时,主耶稣“用自己的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叫他们归于神。”(启5:9)故此,信徒应参与祷告的事奉,为未信者祈祷,并且记念宣教士及宣教事工。

  3. 信徒应将普世放在心上。要作个胸怀普世的基督徒。诗人切望各族各方的人称颂神的时间快临,照样我们应关注世界的属灵状况。今日尚有至少四分一人口连主耶稣的名字也未听闻,故此宣教事工是不可忽略的。

  笔者在过去参加的讲习班中,知道宣道会的“单一目标”原则──主的大使命应成为我们最先的关怀!救世军创会人布威林将军 (William Booth, 1829-1912) 亦有此意念,当他服事主四十年后,在一九零四年被带到英王爱德华七世面前,英王很欣赏他的工作,并且邀请他为他写记事簿。布将军写道:“有些人追求艺术,另些人的野心是名誉和金钱;至于我,我的雄心和追求,就是人灵魂的得救!”

  当一个宗派,一个教会只往内看时,就是它们走向死亡的时候!今天不少宗派和教会面临息微的危机,因为他们忘记了生存的目的及使命──使万民作主的门徒(太28:19)。

结论:

  在诗歌的结尾中,诗人再次将权利与义务连系起来:“神要赐福与我们;地的四极都要敬畏祂!”(诗67:7)诚心所愿。

 


https://www.goldenlampstand.org/glb/read.php?GLID=10405
©1986-2024 金燈台出版社有限公司 Golden Lampstand Publishing Society (HK)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