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oldenLampstand.org

金灯台活页刊
2012.3 第158期

鸡鸣惊愕与无形镣铐

殷颖

 

  在耶路撒冷的许多纪念圣堂中,有一座“鸡鸣堂”,是记念彼得三次不认主的悲痛憾事。基督被大祭司逮捕前,在院中受审时,彼得遥遥相随,并与人群一同混入大祭司的院宇。有人认出彼得是跟随基督的同伙时,彼得极力辩驳矢口否认。争辩时晨鸡在附近高鸣报晓,啼声划破长空,曙光随之展现,遭受整夜刑讯折磨的基督,这时却转过头来,用布满血丝,疲乏但充满慈爱关切的眼神,定定地看着彼得。主的目光如一道闪电,当彼得与主目光相接触的瞬间,主的一句警语,如五雷轰顶在彼得耳际响起。“今日鸡叫以先,你要三次不认我。”彼得一时如受电击,挣扎着站起身来,跌跌撞撞跑出去,双手掩在脸上大声号哭(路二二:56-62)。“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当彼得在基督最后的一瞥中听到鸡叫,他在痛哭中觉知自己的胆怯与愚昧,悔恨自己的骄傲与夸口,这是他一生中的最痛。此后无数个清晨,他会在鸡鸣时警觉醒来,“闻鸡起祷”,终其余生。
  使徒彼得一生多舛,他的噩梦始于鸡鸣。自从主被捕受钉,彼得每晨听到鸡鸣便怵然惊醒,心中怦怦跳动,鸡鸣声无数次将他带回主被捕的大祭司院中他发誓不认主那一幕。多少次他流泪痛哭,悔恨自己当时的错失。鸡鸣,一生折磨着彼得,直到他被倒钉在十字架上,情何以堪。
  基督为了安慰一度失足的这位门徒,特别在海边最后的早餐中,三次重复垂问彼得:“你爱我吗?”并且三次皆委以重任:“你喂养我的小羊”,“你牧养我的羊”,“你喂养我的羊”(约二一:15-17)。在基督的叮咛付托中,祂让彼得知道,他三次不认主的过失,主已经赦免。但每天早晨的鸡鸣,却从来没有放过或饶了彼得。这喔喔喔的啼声,在彼得一生中不断地刺痛他,并深深地鎸刻在他心灵,让彼得在世时无时或忘。
  基督在哺彼得以爱的早餐后,直指彼得日后的遭遇。“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耶稣说这话,是指着彼得要怎样死,荣耀上帝。说了这话,就对他说:“你跟从我吧。”(约二一:18-19)基督不轻易告诉人将来的遭遇,所以当彼得知道自己日后的境况后,转眼看到在旁边的约翰,不禁探问:“这人将来如何?”他这种好奇的提问,应为人之常情,但主对他说:“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主在爱的早餐之后给彼得画了一个无形的十字架,也为他虚拟了一副镣铐。当时虽尚未戴上,却已遥指老年时的艰难处境。主对彼得说:“你跟从我吧!”其实是说:“你背起十字架来跟从我吧!”
  彼得在主钉十架前夕三次否认主,是他一生中至恸。每晨鸡鸣,便是在他最痛的伤口上再次撒盐。基督虽在爱的早餐中耳提面命委以重任,但仍然担心彼得日后遇到大灾难时会对自己当年的失败感到灰心丧志,或质疑自己是否已获基督完全赦免,所以主才会将日后彼得的遭遇告知他,使他面对状况来临时,能坚持对主的信心,并能勇于赴难。这是很艰难的决定,因自此时起,彼得不仅肩上背起无形的十字架,双手也铐上了一副无形的镣铐。之后的岁月,其辛苦可以想见。
  彼得一生多舛多艰,传说最后他是被倒钉十字而死,完成了他跟随主的脚踪最完美的殉难。近代德国神学家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追随基督的作者)清楚告诉我们:“基督选召你,就是叫你去死”。他讲得很白,删除了一切缓和的,间接的与动听的言辞,直接将最终结果告诉你。如同法官的判决,让你没有可以调节的空间,因而也免除你可能的误解,直接面对最后的结果。他的言词有一种急迫感,因为他自己便没有这样的转圜余地,随时准备着面对一条绞刑的绳索或一枚枪弹。
  人人都有一个十字架,但不尽相同,彼得与约翰的十字架便不一样。所以主对彼得说:“你跟从我吧!”人人希望自己的十字架尽量轻省些,背起的时刻能往后推迟些。人人也一心向往“廉价的福音”(潘霍华语),能随时搭上往天堂的顺风车。这些心态无人能避免。但基督对彼得将话讲白了,潘霍华在追随基督中也将话向我们讲白了,都是要基督徒认真去面对。
  潘霍华教导我们一个容易背起十字架的秘诀:十字架看着沉重可怕,只要背起来便觉轻省多了。正如基督所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太一一:28-30)
  鸡鸣的啼声,无形的镣铐,在彼得余生中与他常相左右。在德国纳粹集中营里,也曾与潘霍华常相左右。在当前二十一世纪末日迫在眉睫时,它们应该也常在我们左右。问题只是,你要不要去面对?主今天已将话对我们都说白了,我们不应该谦卑认真地面对吗?

 

金灯台活页刊第一五八期 2012.3
作者殷颖牧师为文字工作者

 


https://www.goldenlampstand.org/glb/read.php?GLID=15806
©1986-2024 金燈台出版社有限公司 Golden Lampstand Publishing Society (HK)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