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刊

父母在哪里?

刘黄怀甯

 

  静观今日北美华人的下一代,不得不令人捏一把冷汗。有些作父母的,没有把良好的中国传统礼教灌输在儿女心中,在孩子身上也看不到西方国家一些人的公德心,和守法,守纪律的美德,到底问题症结在哪里呢?

一.时代的潮流

  今天的世界受了人文主义的重大影响,人都以“己”为中心,男女平等的呼声,促使夫妻各展所长,把所有的精力,时间放在学问事业上,以致认为带孩子是没有出息的事,因而把做父母的责任交给了褓姆,托儿所,电视机,或是祖父母。父母与儿女相处的时间减少到不能再少的地步。

二.安全感的建立

  近代的华人到欧美来大多数是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基础,也有很多父母是为小孩的前途而离开家乡,有的以学生身分出来,有的在任职,为了立足打好根基来培育下一代,把所有的精力放在拿学位,赚钱,买房子及生活物质的需要上。在孩子小的时候,夫妇不得不都上班,等基础打好了,有点安全感时,才把目光转向孩子身上,在孩子成长的前十多年,父母与儿子之间好像是一片空白,不知孩子在思想什么,也不知他们所学的是什么。而在生活稍微安定之后,突然开始严格管教,这十多年没有约束过的“野马”,怎能在一时之间降服下来呢?

三.崇洋的观念

  有的做父母的经过千方百计及长年的等待,终于来到这美丽自由的乐土,一切好像是多么的美好,甚至以为当地的教育方法也是最好的,因此就把所有教育儿女的责任都交给了学校,以后就不闻不问,让他们自由发展。心想终于让孩子解脱了填鸭式的教育制度,这一下子可实行“任其发展”的教育了。如此方可产生天才儿童,具有创作力,能发挥所长。岂知北美洲已开始发觉这种教育的失败,很多专家大声疾呼,要父母回转,有许多讲座及书籍应运而生来帮助父母,而中国孩子的父母还以为选择了最好的教育法。

四.反叛的心理

  多半在东方传统家庭生长的华人,受着严厉的管教,在所谓“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的观念下,只体会到“权威”的伤害,而没有经历到“爱”的童年,这些孩童长成为父母时,为了怕伤害自己的孩子,就采取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最近我在一个“父母”的座谈会中,请在座的人回忆自己的童年,然后请大家分享与父母相处时最愉快的一件事,我等了很久,大家似乎想不出什么事来,而提到童年被“伤害”的,私下有很多人来和我分享,多是自尊心受损,永不忘怀,难怪这些人做父母时,不敢管教儿女,而选择另一极端,就是“放纵教育”──“孝敬儿子”。

  到底圣经对“父母”的教训是什么呢?从以弗所书第六章四节里,可以看出基督徒父母的模式,就是“爱”与“管教”的平衡,不是“独裁”也不是“放纵”。那我们当如何爱孩子呢?就是无条件的“接受”他们,正如主耶稣接受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有的父母只爱那成绩好的,漂亮的,有的父母要每个孩子都学医或学电脑才有出息,有的父母总是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更有父母告诉某一个孩子:“你是我的心肝宝贝”,而另一个孩子就好像没什么可取的好处。这些都是有条件的爱,那个没有被接受的孩子会在心灵深处留下创伤,产生很多不健全的行为。那么我们又如何接受每一个孩子呢?首先我们要知道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我们不能改变上帝所赐给他们以下几点的重要特性:

  1. 个性──内向,外向,理智,敏感,好思考,或是好动等,这些个性是天生的。不能要一个外向的人变成内向才爱他,也不要叫一个爱看书,思想,不好动的,变成一个十项全能健将。

  2. 智力──有的是超群的,有的是普通的,也有的低能,有的在数学方面很行,有的在文学上有天赋,有的在音乐上有造诣,有的手工很精巧,但是多半的父母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发展孩子的兴趣,若不如所愿就失望,使得孩子丧志,以为数学不好就前途暗淡,或是因为自己是博士,也希望孩子读到博士或进入某一名牌大学,这些都是因为不了解孩子的能力而造成的“期望”,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3. 体格外表──有的高,有的矮,有的骨架粗大,有的细小,有的嘴大,眼小,有的胖,有的瘦,有的白,有的黑,很多是先天的遗传,有些长辈常不注意儿童也是很敏感的人类,常当面批评,评头论足这个漂亮,那个粗大,有的当面说:“你怎么那么胖?”或是“嘴怎么那么大?”长相是孩子们没有办法改变的,也是最敏感的,我们应小心讲话。

  4. 性别,排行──出生的次序及男女性别,是孩子自己不能控制的,也是父母不能预算的。有的小孩一出生,父母就失望,因为不是他们想要的性别。在长大的过程中,孩子感受到自己不是父母想要的,一直没有被接纳的感觉,这也是很痛苦的,但又不能改变自己。甚至有的父母在孩子面前说:“你是个男孩就好了。”或是:“你有个姊妹就好了。”这些都可能导致孩子发展成不健康的心态,及不正常的行为。

  5. 我们做父母的要知道,不论大人,小孩,男人,女人都是人。凡是人都有三样基本需要:第一,归属感(接受感);第二,重要感;第三,成就感。做父母的如果不接受上面所提四样上帝赐与孩子的属性,那么,这三样心理健康的基本需要就会受到严重的摧毁,后果则不堪想像。有的长大后很难与人相处,有的自卑,自高,有的自暴自弃,变成心志不平衡的人。今天社会,教会中,有很多问题也是因为有很多心志不平衡的人所造成。因此我们做父母的,在儿童心理健康上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及责任,我们先要明白主耶稣那无条件的爱,才能用神的爱,不自私的爱去爱我们的孩子。

  但是,光是“爱”只不过遵行圣经教导的一半,“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以弗所书第六章第四节的下半段还提到:“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应如何的实行出来呢?

  1. 在圣经的原则上要站立得稳──要孩子从小明辨是非,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罪”…做父母的就必须自己在生活道德上与圣经的原则配合,成为孩子的榜样。我常听到一些父母教孩子时说:“牧师不高兴…”,似乎是说“我们(爸妈)无所谓”或是用“警察”,“老虎”等等,来吓小孩达到父母希望的行为,却不敢用自己的名来教导小孩遵行圣经的道理。

  2. 教导孩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有的孩子从小没有学习“负责”,长大后成为很自私的人,或是没有约束的人。例如在小时候,父母任凭他们破坏东西,伤害别人,没有要他们为所做的错误道歉及赔偿损失,有的还把责任归罪于别人,维护自己的小孩子。有时小孩碰倒东西,还骂那个东西挡路,或打地板两下。在家中的生活,又从不教导清理收拾自己玩过用过的东西,只是享受。这些都无助于孩子学习怎样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没有尽到这些义务的父母,该花上时间,精神督导孩子负责,而且越小开始越好,很多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容易改,改时也是不愉快的。一个三岁孩子的行为是建立在两岁时父母教导的基础上的。

  3. 教导学习“顺服”--“顺服”是人类最不容易学的功课,也是最早需要学的,正如神在伊甸园中,让亚当,夏娃享受一切的自由。但是只给他们一个命令,“唯有园中那棵树上的果子不可吃,免得你们死”,为的是希望他们顺服了,就不致于死,可是人类不知“死”的后果,宁愿违背神唯一的规定。我们做父母的,因爱儿女的缘故,当他们小时候,在家中制定一两条简单的家规帮助遵守服从,也是要他们认识父母的保护以及自己也知道自己该有的行为范围。一个小孩亲身经历不守法的后果──“惩罚”,长大就不会随意犯法,一个懂得“守法”,顺服主所赐的权柄的孩子,是最自由,最有安全感的人。 

  4. 带领孩子信主是最终的目标--我们做父母的不论花多少工夫都是在外表行为上或成就上,真正改变行为是要从生命心灵开始,这种改变不是人力可以达到的,只有主基督的救恩临到孩子时才有功效,因此我们在祷告上要忠心为孩子祷告,一直到他们成为天父的儿女才放心。因为我们做父母的,只不过是天父的管家,将神赐我们的产业──儿女,好好教导,带到主的面前,我们的责任才完了。

  今天这个时代,加上移居欧美的关系,根据前面所提的四个原因,在孩子小时该管教的时候,没有时间精力,而因生活的重担压力,夫妻的感情不稳定,无形中在言语上伤害了很多幼小的心灵,在“爱”与“管教”都缺乏的情况下,培养了不少有问题的下一代。眼看多少青少年问题进入了华人的圈子,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静思默想,我们做父母的责任是什么?孩子童年的需要,是否能等到我们功成名就,汽车,房屋全备时才来弥补呢? 

各期文章 订阅本刊

寻找《金灯台》文章

※如果没有输入关键字,将会列出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