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刊

圣经是给人遵行的书

陈终道

 

  一.申命记第六章五至九节──“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也要系在手上为记号,戴在额上为经文。又要写在你房屋的门框上,并你的城门上。”

  这几节经文证明,圣经一开始就是要人切实遵行神旨意的书。而遵行的方法是︰随时随地,都当作谈论的话题。而尽心尽力爱神,那就是能够如此实行的能力。

  摩西是旧约第一个写下神的启示的人。也是领受神启示最多的先知。摩西五经共计一百八十七章,再没有别人像他领受这么多的话了。但他在五经的最后一卷〈申命记〉,一再提醒我们,要尽一切办法把神的话存记在心,并且遵行。

  不但当代的以色列人要遵行,日后不论政治体制有什么改变,例如若是他们日后立国立王,国王登位时,就要为自己抄一本律法书,平生诵读。〈申一七:18-19〉“他登了国位,就要将祭司利未人面前的这律法书,为自己抄录一本,存在他那里,要平生诵读,好学习敬畏耶和华他的神,谨守遵行这律法书上的一切言语,和这些律例。”

  所以神要求人昼夜思想祂的话,并随时随地遵行应用在生活上。

  二.在主耶稣讲的登山宝训之最后结论中,讲了一个比喻︰
  马太福音第七章二十四至二十七节──“所以凡听见我这话就去行的,好比一个聪明人,把房子盖在磐石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总不倒塌;因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听见我这话不去行的,好比一个无知的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雨淋,水冲,风吹,撞着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并且倒塌得很大。”

  以上经文就是主耶稣山上宝训之总结,不外是要人实行祂的教训。是遵行的才是聪明人,不是高谈阔论的人是聪明。

  主耶稣在颁布祂给教会的大使命中说︰
  马太福音第二十八章二十节──“…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

  祂所要求我们的是如何遵守祂的吩咐。所以寻求怎样解释圣经,是学习如何遵守祂的吩咐,不是学习如何批评别人,如何一知半解的去找别人眼中的刺。

  三.提摩太后书第三章十六至十七节──“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豫备行各样的善事。”

  在新约使徒之中,最被神重用,深明福音与律法之关系的使徒保罗,在全新约二十七卷圣经中,神借他写了十三卷经卷。保罗在晚年行将殉道之前,所写的提摩太后书,也指出圣经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并且是叫属神的人,预备行各样的善事的,即行神看为善的事。他清楚指出圣经是给人“行”的,不是给人当人生哲学研究的。

  有人说保罗也曾以当代的哲学,在帖撒罗尼迦,与当代的以彼古罗,斯多亚两门的哲学人士辩论〈徒一七:18〉。可是这些人竟完全忽略了保罗用什么跟这些人辩论。保罗传讲基督复活的道。下文〈徒一七:22-31〉保罗证明神不是人手所造的偶像,乃是创造万有之主宰。他所辩明的是基督所成就的救恩,劝勉各处的人都要悔改,归向神。他所讲的是简单而独一的救恩要道。

  四.启示录第一章三节──“念这书上豫言的,和那些听见又遵守其中所记载的,都是有福的;因为日期近了。”

  使徒中最后一位使徒约翰,是认识主最深的使徒,他在晚年所写的启示录,虽是充满异象的一本预言书,但他在启示录的开端就明说:“念”,“听”,而“遵守”这书所记载的是有福的。本书的末章第七节又说︰“看哪,我必快来。凡遵守这书上预言的有福了”。启示录既是充满异象的一本书,怎么遵行?难道圣经要我们重演那些异象吗?不是。乃是遵行预言中的教训和警戒。

  五.有些释经学较注重批判历史上若干神仆解经之错误,研究历史上名人解经上的错误,诚然可作现今人的鉴戒;但不可忽略以下一些可能︰
   1. 批判古人的作用,除了警戒后人之外,也可能被现代人十分主观地断章取义,舍长取短,作有偏见的批判,以显出他自己的见解之正确。

   2. 现代人可能太轻忽的把他们不喜欢的见解归类于已被判为“错误”的历史先例中,不容置辩地保持他们自己的见解。

   3. 对一般信徒来说,选读了这样的释经科目之后,未必就会分别错误,且可能作错误的“归类”。结果,他们最大的“收获”是在听道或阅读时更善于咬文嚼字的挑剔和批评,若存这种心态则受损害多于受益处了!

  六.总之,圣经基本上是一本实用的书,不是理论的书。虽然圣经中也有好些理论及教义方面的讲解,但那些讲解也是为着使人明白神救恩的真义,以及神对信祂的儿女的期望,又使信徒明白自己的使命,而知道如何按神的旨意为神而活,如何在工作上求神喜悦。

  所以释经学不应偏重于如何批判历史上的教会名人的解经,而是偏重于正面的教导人如何正确的明白圣经,然后忠心的遵行神的话。

各期文章 订阅本刊

寻找《金灯台》文章

※如果没有输入关键字,将会列出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