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刊

放下优越感

陈终道

 

  无论是自卑感或优越感都会产生许多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在使徒时代,保罗常受到犹太人优越感而忍受许多从犹太而来的逼迫和搅扰,加拉太的各教会也大受影响,所以保罗在写给加拉太各教会的书中,特别指出:在基督里,已没有谁比别人更优越了,都在基督里平等了,他说:“…并不分犹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为奴的,或男或女;因你们在基督里都成为一了,(加三:28)本节经文说明了在基督里不分国借,阶级,男女,种族,都成为一。在当时犹太心目中,希利尼人代表所有犹太人以外的外邦人。犹太人与外邦人,原本有国籍文化上很大的分别,但在基督里却已经化解了这些。

   

一.无可夸耀

  犹太人不单国家观念强,而且在信仰上因为要遵守旧约许多律法的规条,所以有许多事禁戒不作,许多不洁之物不吃。结果受了律法规条的影响,形成他们独有的文化。

  例如亚伯拉罕曾与神立约,所有男丁生下来第八日要行割礼。犹太人按着规矩行,渐渐产生一种观念:犹太人是受割礼的人,外邦人是未受割礼的人。他们是与神立过约的,是神的百姓,是属神的国度。所以他们的国家观念与他们的信仰有密切关系,并且带着很强的优越感,看不起其他国家的人。是否他们的文化真是全世界最高呢?不一定。不过他们因有神的启示的缘故,认为他们国家的律法比别人优越(诗一四七:20-21)。然而在基督里,却不分犹太人和希利尼人。并不是某一等人比别人优越,都是恩典。

  许多人把自己与别人比较分别的结果,不过要显出自己比别人强。但圣经却要我们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腓二:3)。又要按信心的大小把自己看得合乎中道(罗一二:3)。

二.阻碍圣工

  初期使徒要向外邦人传讲福音,也遭受犹太人反对。他们认为耶稣这位救主是神赐给犹太人的。要想接受耶稣所成就的救恩,必须先作犹太人,入了犹太借才可以。这就是以国家的界线把人分割了。使徒保罗传福音的工作一而再遇到困难,都因犹太人这种观念,认为不应传福音给外邦人。

  从使徒行传十章我们看见,当福音要向外邦传开的时候,神要一而再的在异象中指示彼得,可以到外邦人哥尼流家中传福音。如果我们没有读使徒行传十一章,就不会明白神给彼得见这异象的意义。彼得只不过向一个家庭谈道而已,又不是大型布道会。神为什么要那样清楚的指示彼得?看了使徒行传十一章我们就明白了,原来事后彼得还要向犹太人一再解释是神清楚的带领,而且神将圣灵赐给外邦,好像赐给犹太信徒一样。一一地向犹太的信徒解释辩明。可见犹太人有多么强的优越感,这观念阻隔了在基督里的合一,福音圣工的推广。

三.使徒的榜样

  保罗写加拉太书时,奴隶制度仍然存在。一个做奴隶的是永远为奴,连生下来的子女也无法跳出奴隶的阶级。有什么可以化解这阶级?信耶稣。一信了耶稣,就是神的儿子,与圣徒同国。信耶稣打破当时奴隶与主人的阶层。圣经中有确实的例子:

  保罗在监狱中曾带领腓利门的一个奴隶阿尼西母信主。保罗生下来就是罗马籍,又在迦玛列门下受教,在当时社会中身分很高。他又是使徒,在教会中是最受尊敬的职分,连腓利门也很尊敬保罗,看他是神很使用的仆人。阿尼西母无论在地位上阶级上都与保罗相差很远,但保罗在狱中带领他信了耶稣,当他是福音所生的儿子。保罗对阿尼西母并不存任何阶级观念。

  阿尼西母大概偷了主人的钱逃跑,被捕入狱,在罗马坐牢时遇见保罗。后来阿尼西母被释放了。按当时规矩,逃跑的奴隶可以被处死。保罗因此写信给腓利门,叫他善待阿尼西母,当他是弟兄。保罗更说如果阿尼西母欠腓利门什么,都归在保罗的账上,由他偿还。像这样真实的例子,在神的家中何止一个?且是初期教会的特色,在基督里真正的消除了阶级观念。

四.应有的反省

  在北美洲的教会,中国人之间有没有阶级观念呢?我们会不会因已往的传统习和地位,或多或少仍带着一些身分的观念呢?或因贫富,学识之分别,以致在心理上产生优越感?我们在不同的背景中成长,难免有不同的习惯和看法。但在基本的心态上,不可以有身分高低之分。

  现今教会知识分子较多,渐渐形成专业人员与“草根”阶层的分别,又有本地土生与新移民信徒之分别。这些分别虽是环境造成的事实,却不是我们可以互相轻视,分别彼此,造成阶层之隔膜的理由。所有可以使自己显得比别的信徒更高一层的理由,都不是从圣灵来的,是从人肉体的私欲来的。

  在基督里应化解这些。你的身分能与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相比么?祂是至高神的儿子,我们是罪人。但祂救赎了我们,使我们成为神的儿女。祂称我们为弟兄,并不以为耻(来二:11)。我们岂可以那些在财富和学识比不上我们的肢体为耻呢?所有从身分与学识带来的骄傲,在基督里是不容许的。因为我们在神面前什么身分也没有,祂却接纳了我们。所以在神的家中,我们要学习接纳那些身分,学识远远不如我们的人,好像弟兄一样。我们不必因自卑而产生许多猜忌;也不应该骄傲而轻视别人。

五.结语

  保罗劝告哥林多人说:“使你与人不同是谁呢?你有什么不是领受的呢?若是领受的,为何自夸,彷佛不是领受的呢?(林前四:7)这不正是今日信徒该接的提醒吗?这不是我们在神家事奉中,常应自我反省的金句吗?

各期文章 订阅本刊

寻找《金灯台》文章

※如果没有输入关键字,将会列出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