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刊

福音活页

从中国传统文化到基督教

 

  若要在二千多字以内讲述超过二千五百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甲”),并且要引渡到二千年从零到世界最大信仰体系的“基督教”(“乙”),除了纲领式的提要之外还有其他办法吗?

  论题的方式是从“甲”到“乙”──为什么可能?因为两者都是:

  1. 关乎人生;
  2. 人类思想,行为的价值核心;
  3. 寻找平安,幸福,喜乐。

  为什么需要?因为“甲”与“乙”的差异是:

  1.“有神?”与“有神。”;
  2.“多神”与“一神”;
  3.“靠人”与“靠神”;
  4.“自力”与“祂力”。

  前者走不通──从个人到国家,民族都如此,所以要迷途知返,从人的道路回到主的道路(参旧约耶利米书二:13;与以赛亚书五五:9)。这需要一点解释。

  中国自古并非没有“崇高创造”观念,“上帝”一词即出自两经,可惜缺乏希伯来式的“纯真独一”信仰。中国的“人本”,“人文”思想,把“神,人,鬼”的三级关系建构成人间“王室官吏──平民百姓──罪犯贱民”层次的投影,彼此互通,而又充满了实用,功利的意味。以作为文化核心的儒,道,佛三家思想来说:儒者秉承孔子之教,“敬鬼神而远之”,“尽人事以安天命”。既“敬”而又“远之”,不亲也不爱,这“敬”就必然流于利用,虚文;所谓鬼神,也就等同于可以贿赂,唯名利权势是慕是听的,正面反面的各级党国干部了。老,庄的“神”,是哲学化的,抽象化的“道”。人以心向道,就可观赏逍遥,无滞无待。老子第二十五章对“道”的描述,当然有一点约翰福音首章的趣味,但是他们所说的“道”既不是有意志,有爱心的“人格神”,我们也就不必穿凿比附。比附道家,袭窃儒佛,综合种种原始信仰的道教,神灵体系庞杂纷乱,来历不明,大可欺惑下愚,却不容易吸引上智──有时上智也会利用它而聚集下愚,造势以利己吧!上智下愚都易于归心的佛教,最初由印度教脱胎而出,以“明心见性”为觉悟解脱的原动力,不讲创造主宰,很有“无神论”的意味,但是他们承袭了印度传统的“业报”,“轮回”,并不拒绝多神信仰,所以发展到大乘,又渐渐“神佛合一”。至于真言密教更加大造偶像与符咒了。

  如果有兴趣研究这些问题,西游记封神榜两本著名小说,是必读之书。“人凭神力,神凭人食”,人间的官民关系,正是如此。

  儒,道,佛三教之中,层次最高者当然不屑讲鬼弄神,而直指心性。孔,孟之徒,以道德的“良心”为伦理基础;老,庄之道,以虚静的“清心”并观万象;佛陀之教,以明悟“佛心”戡破世情,舍离解脱。总之都是以本心为根,以自力为贵。到此心把持不住,自力依靠不足,就广求“他力”。佛教衰于印度而行于中国,五代两宋以后,净土独盛,人人诵念阿弥陀佛,就恍似新约希伯来书的“弥赛亚”(救主耶稣)了──即如近日我们欣赏精于组织,善于文章的佛光星云大师一篇篇动人的佛陀祈愿文,如果把“佛”换成了“上帝”或“神”,你 会错觉是某位牧师,神父公祷之语!

  恍似而已,并不真正如此。

  当然,这正好说明:无论任何人,他的心灵深处其实都知道:自己的心,并不真正可靠,并非最后根源,难作最高主宰;还是要仰望那位自有永有,独一无二,自古不变的上帝。

  所以,要从“甲”到“乙”──从“中国传统文化”到“基督教”。

  无论儒,道,佛,中国传统文化都有根本性的不足。这“不足”在近代大举接触基督教文化就更明显:

  第一:人的生命,有成,住,坏,空(借用佛家语);人心不能自有永有;
  第二:人心是灵妙的,但是,它从何而来呢?心是伟大崇高的,可是它究竟是什么?它为何对人独厚?

  第三:良心是可嘉的,然而,它从何而来呢?为什么各人的良心总有差别,总有限制?为什么儒家的志士仁人,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为什么佛,道的高人隐士,被病为无补于世,只懂得空无,退隐,消极?为什么现代的佛教大师,要鼓吹融入“人间”?

  自力与祂力,一神与多神,都不能并尊,都总有矛盾。从秦,汉到明,清,三教流行二千年,中国的社会,政治,不是越变越好而是越变越坏。在民主,科学,法治,人权,先进的国家,广入人心的传统都不是其他信仰,而是基督教。

  所以,阳光未到之时,我们幸有儒,道,佛三教的火炬,烛光;福音既临,我们就知道:中华文化要成全,要更新,惟有归信基督,仰赖上主。(陈耀南)

(蒙允转载自教牧分享,2000年7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