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刊

耶稣的三重身分

潘国华

 

经文:马太福音第十六章13至23节

  有位印度小学校长问一名女基督徒学生,为什么她不唱印度教的诗歌,而很兴奋地唱“大哉,圣哉,耶稣的名?”女孩一时不知如何作答,但后来说:“除了向耶稣唱赞美诗外,我不愿意向任何人唱赞美诗。”
据四福音的记载,耶稣是木匠的儿子,出身十分卑微,也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但后人却以耶稣的出生将历史划分为主前时代及主后时代,即公元前后。著名英国传道人司布真曾说:“耶稣是世界历史的中心人物,因为所有历史上发生的事,都以耶稣的出生前后来定时间的。”而作家Charles Lamb说:“若莎士比亚跑进这房间时,我们会全体站立,但若耶稣跑进这房间时,我们会全体跪在祂面前!”
  到底耶稣是谁,竟有这么多的尊荣?“论到基督,你们的意见如何?”(太二二:42)

  马太福音第十六章记载耶稣和门徒们走到该撒利亚腓立比的境内,耶稣知道自己很快就会离世(这经文记载的事迹距离耶稣被钉十架约为六个月)。祂想在被钉十架前,考验门徒们对自己的认识,于是向他们发出两个问题:
  “人说我人子是谁?”(13节)
  “你们说我是谁?”(15节)
  从门徒对第一条问题的回答:“有人说是施洗的约翰,有人说是以利亚,又有人说是耶利米,或是先知里的一位。”可以了解当时犹太人对耶稣的身分有着不同的意见;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而且很易令人误解耶稣的真正身分。有人以为耶稣是施洗翰,无疑,耶稣与施洗约翰都是传“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的信息,但施洗约翰只是耶稣的先锋而已,并不能与耶稣相比。有人以为耶稣是以利亚,无疑,耶稣与以利亚同是伟大的祈祷勇士,他们也同是行神迹奇事的先知,但以利亚亦不能与耶稣相题并论。有人以为耶稣是耶利米,无疑,耶稣与耶利米同有一个坚忍受苦的心志,但耶利米只是神的先知,他预言“新约”,而唯有耶稣亲自以祂的宝血设立“新约”,故此耶利米亦不能与耶稣相比较。
  耶稣基督不大注意别人对祂的认识如何,祂却要求祂的门徒们对祂有正确的认识。故此,耶稣不单问门徒们有关别人对祂的看法,耶稣更要问门徒自己对祂的看法。
  在耶稣问门徒们的第二个问题:“你们说我是谁?”之“你们”原文有加重语气,即可解作“你们自己说…”耶稣要求门徒自己的答案,不是人云亦云的说法。

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耶稣对他说:“西门巴约拿,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一六:15-17)

  从耶稣和彼得的对话中,可见耶稣的三重身分:

一.耶稣是基督

  “基督”是希腊文,而它的希伯来文同义词是“弥赛亚”,是从“受膏”这含意演变而成;基督即受膏者。
  旧约圣经先知书的预言多题及弥赛亚的时代或国度(例:赛二六至二九章;结四○至四八章;但一二章;珥二:28至三:21),很少题到弥赛亚本身。旧约圣经从未题及弥赛亚是以色列人的拯救者;事实上,以旧约来说,神自己是弥赛亚时代之实践者。虽然旧约圣经很少题及弥赛亚本身,但受膏者的观念却很清楚。在旧约圣经的写作后期,“受膏者”更被用以指神所选立之以色列民的拯救者。
  而在旧约和新约间的四百年(史称为两约之间的断代史),“弥赛亚”的意义被不断的修饰。后来,犹太人盼望弥赛亚来临的心情更形成为一种深切的政治性的期望。“弥赛亚”在耶稣时代已变成为一种政治领袖的用语。当代犹太人受到罗马人的统治,故他们深切期望以色列的拯救者,即弥赛亚的来临,拯救他们脱离罗马人的手,建立地上大卫的王国。所以,对于耶稣当代的犹太人来说,“基督”或“弥赛亚”乃政治上的领袖,以色列人地上的君王。而更奇怪的,那时分散在死海约两哩附近的昆兰社团隐居的犹太人,他们相信将有两位“弥赛亚”来临,一位是亚伦的后裔,另一位是从以色列出的。而正因为昆兰隐居的犹太人多是祭司后人,故他们高举亚伦的“弥赛亚”,过于以色列出的“弥赛亚”。正因当代不同的犹太人对“基督”有不同的观念,故耶稣很多次不准许门徒们向外人宣讲耶稣之“弥赛亚”身分(太一六:20),免得人强迫祂作王(参约六:15)。
  彼得在此认耶稣为“基督”,并不像当代的犹太人,以为耶稣是以色列人政治上的拯救者,他乃认耶稣是神所立的基督,即君王。
  耶稣的第一重身分:祂是基督,是神所立的君王,祂要治理神的国度,祂要治理属于神的人。今日信徒有否承认耶稣是我们的王呢?有否将心中的宝座交给耶稣,让祂坐在我们人生的宝座上,治理我们,供应我们的需要呢?
  耶稣是基督,祂是我们的王!据圣经来说,“君王”是统治者,带领者和供应者。故此,我们接受耶稣作我们的君王时,我们就服在祂的管治和带领下,更在凡事上得到祂的供应,祂必保守凡愿意服在祂管治下和带领下的人(约一○:9-11)。

二.耶稣是神子

  彼得不单承认耶稣是基督,他更指出耶稣是“永生神的儿子”。耶稣是神的儿子,是神的独生子(约三:16)。在旧约圣经里,“神的儿子”这词很早经已存在,但它多是用于集体性称谓,即神的众子。天使有时被称为神的众子(例创六:1-4;伯一:6,二:1),以色列人亦被称为神的众子(申一四:1-2;耶三:19-20;何一:10),以色列的君王们亦被称为神的众子(撒下七:14;诗二:7)。但耶稣是“神的儿子”与旧约圣经的用法完全不同。在福音书里,有不少处记载耶稣称神为“父”,“我的父”,“天父”。耶稣与神的关系是父子的关系,而这关系是独特的;“神为耶稣的父”和“神是我们的父”二者是不同的(约二○:17)。
  耶稣是神的儿子,祂乃神的独生子。使徒约翰将这观念很清楚地表明出来。约翰福音一开始就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约一:1)这节经文很清楚地表明耶稣的先存性,即在创世以前祂已存在。约翰继续说:“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的有恩典,有真理。我们也见过祂的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光。”(约一:14)“独生子”原文monogenes即“同类独有的”(alone of its kind),指出耶稣是神,乃三一神中的子神。约翰福音第一章十八节明言:“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祂表明出来。”有可靠的古卷记录作“只有父怀里的独生神”。耶稣是神的儿子,祂是神!多马见到复活的耶稣时说:“我的主,我的神。”(约二○:28)耶稣的神性很清楚在新约圣经中记录下来。可惜常有人过分高举理性,如近年的新派神学,认为耶稣只不过是人而已,他们认为圣经之所以称耶稣为“神”,是因为耶稣与神有特殊的关系,因为耶稣顺服神。新派人士最大的困难,就是他们不相信圣经是超自然的真理,故他们将圣经超自然的部分删去,以圣经为一本普通的书。他们完全忽略了基督教信仰是启示性的,圣经是神所默示的。
  当彼得指出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后,耶稣对彼得说:“你是有福的!因为这不是属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17节)彼得之所以能说出耶稣真正的身分,完全是因为父神的启示。由此可知,属灵的真理,并不是从推理而得,乃借神的启示。从彼得认“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这事件中,可再次确证:信心乃建基于启示。正如保罗说“若不是被圣灵感动的,也没有能说耶稣是主的。”(林前一二:3)
  彼得得到神的启示而指出了耶稣真正的身分后,耶稣基督将教会建造在彼得的承认“耶稣为基督”,“耶稣为神子”这两项真理上。换言之,教会的真理基础是承认耶稣是基督和承认耶稣是神的儿子。若有任何“教会”不承认这两项真理,它并不是属于耶稣基督的!
  第十六章十八节的解释引起了不同的争议,但最可靠的解释还是根据上下文的解经法。既然第十七节题到彼得得到神的启示,指出了耶稣真正的身分,故此第十八节应以彼得这个认信去作思考。似乎耶稣基督在这里应用了一种特别的用字技巧word play去表达祂的意思。因为原文“彼得”与“磐石”是同一词,故此耶稣的意思大概指出,祂将教会建造在“彼得的认信”这石头上(rock of Peter's confession)。故此,教会是建基于承认“耶稣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之真理上。
  虽然第十九节是耶稣向彼得说的话,但根据马太福音第十八章十八节得知,耶稣亦将这权柄交给其他使徒及全教会;从其上下文得知是指教会纪律。“捆绑”这动词乃犹太人夫子的用语,意即“禁止”;而“释放”则有“准许”之意。这句话的重点在于以耶稣基督的教训作为教会纲纪的准绳。

三.耶稣是救主

从此耶稣才指示门徒,祂必须上耶路撒冷去,受长老,祭司长,文士许多的苦,并且被杀,第三日复活。(太一六:21)

  耶稣不单要求门徒认识祂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儿子,耶稣也要求他们知道祂是救主。耶稣基督到世间来的最大使命之一,就是要为人的罪,死在十架上。“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五:8)整本圣经都指着耶稣的死,是为着代替人的罪而死。十字架是耶稣在肉身生活时的中心。马太用了33%的篇幅去描写耶稣钉十架前最后几天的事迹;马可用了37%;路加用了25%;约翰则用了42%。据圣经学者R. A. Torrey(1856-1928)的估计,在旧约圣经中有333处经文预言耶稣的死,而新约则有175处,可见耶稣的死是十分重要的。耶稣死是为代替我们的罪而死。当彼得后来明白这真理,在书信中写道:“祂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因祂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彼前二:24)
  但当耶稣把祂将到耶路撒冷受害被杀这事告诉门徒时,彼得不明个中原因,还顽强地拉着耶稣,劝祂不要上耶路撒冷。显然地,彼得当时还未明白以赛亚先知在以赛亚书第五十三章所预言的“受苦的仆人”,在彼得的心目中,“弥赛亚”是不会受害的。彼得忽略了“冠冕之前先有十架”这个神的心意。后来,耶稣从死里复活后向门徒解释这个事实,说:“照经上所写的,基督必受害,第三日从死里复活。”(路二四:46)因为耶稣基督必须先到世间来解决罪的问题,然后才以君王的姿势荣耀地再来,治理神的国度。希伯来书就解明这个真理:“基督既然一次被献,担当了多人的罪,将来要向那等候祂的人第二次显现,并与罪无关,乃是为拯救他们。”(来九:28)
  彼得顽强的阻止,遭受耶稣的斥责。当然,耶稣是斥责彼得受撒但的迷惑,不体贴神的意思,只体贴人的意思。耶稣为罪人死完全是神的旨意,是神救赎计画中最重要之处。故此,救主也是祂重要的身分。

  耶稣是基督,神子和救主;期盼今日信徒深明祂这三重身分,以祂为主为王,让祂管理我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