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刊

名牧出高羊

诗篇第二十三篇

吴献章

 

  诗篇第二十三篇是历世历代信徒所喜爱的金诗,也是许多作曲家创作灵感的泉源。曾经牧过羊的诗人大卫,因着从年幼就被“大牧者”耶和华所牧养,遂成为牧养祂子民的名牧(诗七八:70-72)。大卫一生在大牧者牧养下所体会出的千锤百炼诗句,道尽传道者刻骨铭心的感受,也印证了教牧同工的箴言:被牧养过的羊才能成为好牧者。诚然“名师出高徒”,从这诗篇来看传道人的养成,则是“名牧出高羊”,“名牧出高牧”!

  这诗篇之所以广被钟爱,是因为它蕴藏着旧约中极丰富的上帝属性:
  1节:“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与代表在耶和华的山上有必预备的“耶和华以勒”相称(创二二:14);
  2节:“祂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与代表上帝赐平安的“耶和华沙龙”相合(士六:23-24);
  3节:“祂使我的灵魂苏醒”,与上帝为医治者的“耶和华拉法”相当(出一五:26;赛五三:5);
  4节:“因为你与我同在”,与旧约中代表上帝在此的“耶和华沙玛”吻合(结四八:35);
  5节:“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与代表上帝是得胜者的“耶和华尼西”相同(出一七:15)。
  旧约丰盛的上帝属性,密集地出现在这诗篇中,这诗篇俨然成为旧约中耶和华属性的浓缩版。也因着上帝这些丰富的属性(who God is),衬托出被牧之羊是何等有福(who we are);诗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有福的”一词,却清楚地刻画着,被大牧者所牧养的羊是何等有福啊!这诗篇即使只有短短六节,却充满着福气,像极了新约登山宝训中的“八福”(太五:3-10),难怪成为历代信徒的至爱!从下面的几个属灵原则来研究本诗篇,就可以看出,神儿女蒙福的关键取决于神的属性(Who God is determines who we are):

一.伟大的神成为个人属灵的伙伴

  在诗篇第八篇“你〔耶和华〕的名在全地何其美!你将你的荣耀彰显于天”中,诗人大卫以浩瀚的天地为对比,道具,脚本,舞台;但第二十三篇的呈现很不同,他用非常“个人”的措辞,如“我的牧者”(1节),“我的灵魂”(3节),“我的头”和“我的福杯”(5节),来呈现这位创造天地万物的大主宰。我们读中国历史书,无法窥探高高在上的“天子”内心的思虑;然而展开诗篇,却可以聆听这位以色列伟大君王心灵的感受,无论是喜怒哀乐(诗五二至六五),或是被赦罪后的喜乐滋味(诗三二,五一,一三二,一四三)。
  另外,从旧约神学角度看,西乃之约的重点“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主。”(申六:4)上帝是与以色列全民立约;但是诗篇第二十三篇很亲切,很个人,很写实,不论帝王将相或贩夫走卒,不论性别,种族,年纪,阶级…,任何人都可以请耶和华成为他的牧者;这伟大的拥抱,有着保罗阐述因信称义中“并不分自主的,为奴的…在基督耶稣里都成为一了”的神韵(加三:28)。
  基督徒的信仰很“经验主义”,正如耶稣对尼哥底母说:“我们所说的是我们知道的;我们所见证的是我们见过的。”(约三:11)伟大的上帝,不仅可以成为个人的心灵伙伴,更可以因着灵命,灵程的不同,对耶和华的属性有不同的体会。在这诗篇中,诗人就体会耶和华是“我的供应者,my provider”(1节),“我的和平,my peace”(2节),“我的医治者,my healer”(3节),“我的安慰者,my counselor”(4节),和“我的得胜,my victory”(5节)。其实,诗人常在诗篇中邀请读者共同来经历上帝丰盛的属性:
  对于面临恐惧和黑暗的人,“耶和华是我的亮光,是我的拯救”(诗二七:1);
  软弱者可以体验“耶和华是我的力量,是我的盾牌”(诗二八:7);
  面临危险的人可以证实“耶和华是我的避难所”(诗四六:1)。
  此外,耶和华是“磐石,山寨,高台”(一八:1,一四四:1-2),“日头”(八四:11),“诗歌”(一一八:14)等无尽属灵宝藏,等着我们去经历,挖掘!

二.全能的神是祂儿女满足的根源

  毕生寻找人类行为动机理论的人文主义(Humanism)心理学者A. H. Maslow(1908-1970)发现,人类的第一个需要是满足感;这个发现早在三千年前就被大卫描绘:“我必不至缺乏”。大卫之所以不缺乏,不是因为他的王位或财富,而在于一个超越时空的真理“耶和华是我的牧者”(原文没有动词“是”,阐述着不被时间限制的真理)。羊的满足来自牧者,雅各一生就是明证,他祝福以法莲和玛拿西时说:“亚伯拉罕,以撒的神,就是一生牧养我直到今日的神。”(创四八:15)此外,从“领约瑟如领羊群之以色列的牧者”来看(诗八○:1),不论是个人或团体,不论是古时,现在或将来,只要有这位大牧者,就可以经历到真正的满足感(1节可以翻译为“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不再有其他的需要”;JPS翻译为The Lord is my shepherd, I lack nothing)。
  犹太著名拉比Ibn Ezra认为“我必不至缺乏”所要强调的是,上帝仆人追求的不是世上的满足,而是属灵的需要。诚然,圣经多处强调世上一切不能满足人心(如诗七三:25),传道书就开宗明义地宣告“人在日光之下的劳碌,都是虚空,捕风”(传一:14)。但是从2节“祂使我躺卧在青草地上,领我在可安歇的水边”看,上帝不仅关心神儿女的属灵需要,也关心神儿女的物质需要;神儿女吃饱睡足的基本需求,也是信仰的一部分。君不见,被救拔出埃及的以色列民,不仅经历到云柱,火柱和西乃山上帝的显现;在旷野四十年中也经历到饥饿时就有吗哪吃,口渴时就有水喝的恩典。就连撒但试探耶稣时,也是从“将石头变食物”开始(太四:3)。2至3节所描绘的是一位关心羊的需要,且主动负责的牧者(“祂使我躺卧”,“祂领我”,“祂苏醒我的灵魂”,“祂引导我走义路”);容易走迷,偏行己路的羊(赛五三:6),只要紧紧地跟从大牧者,知道哪里有水喝,哪里有草吃的祂,必然“照着祂荣耀的丰盛,使你们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腓四:19)。

三.孤独与险恶成为神同在的触媒

  神儿女是透过上帝的救恩而认识上帝,因此神儿女认识的上帝属性第一个往往是“救赎”:“祂使我的灵魂苏醒”。得救之后的灵程,包括称义,成圣,为主受苦等,立刻浮现在这诗篇里。3节叙述着,上帝不仅是我们的救主(Savior),更成为我们生命的主(Lord);因信称义入门后(加三:2),灵魂醒过来,就开始学习切断过去的堕落败坏,也开始走义路。然而要在罪恶的世界中走义路,谈何容易?神儿女行路难的原因,除了是“好人不好作”外,在“被召的多,选上的少”的情况下,往往会有耶利米先知般的孤独感;在“行过死荫的幽谷”和“灾害”的围绕下,孤独的神儿女愈显得寸步难行。原来,神儿女蒙恩蒙召后所走的路,不是世人的通达大路,而是十字架的窄路,窄门(太七:13-14)。
  但是孤独与险恶往往成为神同在的触媒。当羊踏出义路后,以为从此“只身走幽谷”,忘了那先前“为了祂的名”,以“祂使我躺卧”,“祂领我”,“祂苏醒我的灵魂”,“祂引导我走义路”的大牧者,仍然不改变祂主动引导的角色。诗人在没有走入死荫幽谷之前(1-3节),所认识的上帝全部是第三人称“祂”;但那“从前风闻有你”的疏离感,在行过困境,苦难,孤独后(4-5节),第三人称的“祂”就摇身一变成为第二人称的“你”,从此“亲眼看见你”(伯四二:5),险路上孤单的“我”立刻有“你”来相陪。而且那用以保护羊免受狮子和野狼攻击的“杖”,和管教羊不要偏行己路的“竿”等两个道具(原文在“你的杖”和“你的竿”后,诗人用“他们”一词来强调复数),统统立即且主动地跳入现场(正如第四十六篇1节“神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所阐述),来安慰神国孤独客─“他们(你的杖和你的竿)都安慰我”。原来神儿女在愈危险的地方,愈能经历到“你与我同在”,愈能体会到真正的I-Thou(我-你)关系(套用Martin Buber的话);因着有“以马内利”的神(诗一二一),愈危险的地方反而成为愈安全的地方。上帝没有应许天色常蓝,成为神儿女,灾难没有被剪除;但是不误事,不误时的大牧者,应许必与我们同在,就如保罗所说:“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八:28)孤独与险恶是神同在的触媒。

四.正确的对焦使困境变成属灵福分

  有了“救主”,且邀请救主成为“主”的神儿女,纵然天天跟从,事事求告,并不保证可以无灾无难,更不保证没有仇敌。随着经文的发展,4节“死荫的幽谷”是静态,广义的灾害,在5节中则是以动态,具体的“敌人”出现。如何赢得敌人,胜过敌人,遂成为神儿女重要且无可回避的课题。这课题背后其实隐藏危险的试探:当仇敌如法老王捆锁以色列般缠绕着我们时,我们是否会用四十岁的摩西所用的拳头,陷入血气的“以恶报恶”行解放神学的窠臼?还是学习八十岁的摩西,因着西乃山的异象,让上帝来伸冤拯救?这冲突困境解套的关键,全在于是否有清楚的对焦!
  经历过扫罗的追杀,却因着顺服上帝的主权而放弃“替天行道”的大卫(撒上二四:1-7),体会到“你使人坐车轧我们的头;我们经过水火,你却使我们到丰富之地。”(诗六六:12)在5节用两个同义字“在面前”,来阐述得胜仇敌的秘诀在“对焦”。从诗人眼中看到两幅景象:敌人和筵席(“筵席”原文为“桌子”),如此就提醒读者,每次看到敌人时,不要忘记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焦点该看,就是上帝所预备的“桌子”。在这有两个焦点的“冲突世界”中,正确地对焦,就会看见那本来就是主动“出手”的上帝,再次主动“出手”:“你为我摆设筵席”,而且第二人称的“你”继续主动:“你用油膏了我的头”;结果是“我的福杯满溢”(犹太拉比Rashi解释为“满足”)。
  正确的对焦,第三人称的仇敌,遂成为遥远而不必担忧不必理会的威胁;正确的对焦,我们会亲眼看到上帝将远处的威胁,转化成面对面的福分;正确的对焦者,将有上帝在前头挡住一切的灾害和敌人的暗箭(诗九一),更经历到“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随着我”(原文为“必有恩惠慈爱‘追着’我”)。前有大牧者守门摒挡,后有大牧者所赐下的恩惠慈爱紧紧包围,以如此奇异的“阵式”挺身前行,水火和仇敌当然不能侵害!
  名布道家慕迪特别用空间来描绘,蒙福的羊如何因着大牧者同在,而经历上帝的包围:
  1. 在我下面—青草地;
  2. 在我旁边—溪水;
  3. 在我面前—筵席;
  4. 在我四周—仇敌;
  5. 在我后面—恩惠慈爱;
  6. 在我前头—耶和华的殿。
  奇哉!妙哉!上帝给祂儿女如此安全保护遮盖,正如被扫罗追杀的大卫,反成为以色列的国王;被法老王军兵追杀的以色列百姓,却看见仇敌全被红海的水所淹没,可以欢喜站在红海对岸欢唱一样,共同见证名牧出高羊!难怪慕迪还说:诗篇第二十三篇诞生的那一天,真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

五.名牧所出“羔羊”引导信徒得永恒归属

  这诗篇最后是“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爱追着我,我且要住在耶和华殿中。”因着大牧者的牧养,神儿女经历到Maslow所指出人生的满足感,安全感,归属感,自我实现。名牧果真出高羊!而这些满足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的落实,只有新约所描绘的好牧者耶稣(约一○:11),才得以完全应验!
  其实,这诗篇有着极浓厚的弥赛亚预言成分。从新约角度看,“羊与牧者”的语言围绕着基督的降生与受死:路加记载耶稣降生时,伯利恒有“牧羊人”见证着大牧者耶稣的降临(路二:8-20);马太引用弥迦书第五章2节,强调耶稣的降生是要“牧养我民以色列”(太二:6);约翰叙述耶稣是为羊舍命,使羊得更丰盛生命的好牧人(约一○:10-11)。其实,新约中基督论的精华与诗篇第二十三篇遥相呼应:

  1.耶稣说:“我就是生命的粮,到我这里来的,必定不饿。”(约六:35)这是新约的“耶和华以勒”,呼应着“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
  2.耶稣说:“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在我里面有平安。”(约一六:33)呼应着本诗篇2节“耶和华沙龙”。
  3.马太记载:“耶稣只用一句话就把鬼赶出去,并且治好一切有病的人…应验以赛亚的话,说:祂代替我们的软弱,担当我们的疾病。”(太八:16-17)典型的新约版“耶和华拉法”。
  4. 耶稣说:“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二八:20)和“耶和华沙龙/ 以马内利”没有两样。
  5. 保罗说:“感谢上帝!常帅领我们在基督里夸胜。”(林后二:14)就是旧约的“耶和华尼西”。

  是的,名牧出“高”羊,而且名牧也出“羔羊”!这位耶和华所差遣,除去世人罪孽的羔羊(约一:29),在末世还要继续扮演着大牧者的角色。启示录记载,神儿女在末世之所以能“不再饥,不再渴;日头和炎热必不伤害他们”,是“因为宝座中的羔羊必牧养他们,领他们到生命水的泉源;神也必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启七:16-17)大牧者羔羊所牧养的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