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刊

挣断无形的绳子

郑盛光

 

  曾听说过这样的一则趣闻:有只小象从小就被主人用绳子绑在一根木柱上。年复一年过去了,小象变成大象,照理它可以不费任何气力挣断小绳子的约束。然而奇怪的,大象依然每天习惯性的绕着木柱转,它从来没有想要挣脱这条小绳子。主要原因在哪里?大象其实是心理被绑,它已习惯这样的约束,它的心理早已认定生活就是这样的。
  今天在我们的生活里,也有三条无形的绳子把我们绑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已经习惯了,麻木了,以至我们活得不自由,活得好累好累!这三条无形的绳子是什么?

一.物质上的执着

  第一条绳子是物质上的执着。所谓执着,意即把有限的事物看得太重,希望在有限的物质生活中抓住一些东西。然而物质是会改变的,当我们把太多精神放在物质的追求上,到头来是亏损;对物质的执着带来痛苦,也带来虚空。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所拥有的有一天会失去。许多人以为有钱就万事通;随着时局变幻,经济衰退与股市跌落时,他们才突然感到世间的无常。
  这是个拜金主义的世界;金钱,房屋,汽车,名牌与珠光宝器成了成功人士的标志。许多人都在狂热追求物质上的享乐,拼命把更多钱财挖到手里,终日在物质生活中迷醉,到最后还是两手空空的进到坟墓里去。难道人生最终目标只是为了物质吗?我们从早到晚刻苦耐劳地工作,只为了满足于今生吗?
  今天有不少基督徒也一样,错把短暂会朽坏的物质当作追求的目标,以至灵命奄奄一息。当我们追求得到物质的同时,可能牺牲了与神的关系,失去属灵的福分,或许也失去了健康。许多基督徒都曾经历到,当所追求的物质得到了,却未曾真正享有其中的满足感;拥有与享有是两回事。
  抓物质不抓神的赐福,还如雅各一样,只抓了一个空。传道书也强调,以物质财富为目标的人,到头来是虚空与捕风。(传二:10-11)世界的事物好像井水,打了又打,喝了又喝,终久不会满足。但基督所赐的活水,喝了永远不再渴,并且要在生命中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源,直涌到永生。(约四:13-14)
  “忘本”是基督徒的老毛病。我们常忘记神所赐的活水,却执着于生活中的井水。正如浪子忘了自己的身分,成为流浪者;以色列离弃活水泉源,为自己凿出一个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二:13);老底嘉教会关心物质与财富,却忘了主自己,甚至把祂撇在门外(启三:14-20)。
  我们必须觉悟,不再被世界东西弄瞎心眼,不再执着于世间那有限,能朽坏的物质。在主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谈话的过程中,逐渐开导她觉得活水的重要性:“你若知道神的恩赐,和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必早求祂,祂也必早给了你活水。”(约四:10)
  真正要执着的,不是属物质层面,而是属灵层面。跟随主,爱主就是属灵层面,因为主有永生之道,是活水泉源,是通往永恒之唯一道路。在祂里面,我们有无限的平安与喜乐,也有永远的满足。因此,基督徒不该对短暂的物质生活太过执着。就在世人沉醉于物质中醉生梦死之时,神要我们清醒过来,重新觉悟永恒比暂时更重要。正如保罗所说的:“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林后四:18)
  世人的价值观是“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基督徒的人生观却相反:“不在乎曾经拥有,只在乎天长地久”。

二.思想上的成见

  第二条绳子是我们自己思想上的成见。所谓成见,即抱着先入为主的观念,以自己的判断为标准,去断定是非善恶。有成见的人,永远看不清真像,正如庄子在“齐物论”所言:“是其所非,非其所是”,总是故意把白看成黑,把黑看成白。
  举一个例子:某个人不见了东西,怀疑是佣人偷的,于是他每次见那佣人时,都觉得他像贼。后来才发现自己不见了的东西是太太收了起来,不是佣人偷的。打从那天起,他不再觉得佣人像贼了。由此可见,成见往往不知不觉的左右我们的思想,阻碍我们对事物真相的看法。
  撒玛利亚妇人一开始就存着成见的心对待耶稣:“你既是犹太人,怎么向我一个撒玛利亚妇人要水喝呢?”(约四:9)这就是民族的文化与偏见。因着这种思想上的成见,也直接形成她对宗教信仰的狭隘观念:“我们的祖宗在这山上礼拜,你们倒说,应当礼拜的地方是在耶路撒冷。”(约四:20)其实,她万万没想到,这位与她谈话,向她要水喝的,竟然是她等待已久的弥赛亚。(约四:25-26)主耶稣从头到末了,刻意要突破种族的界线,主动的就近撒玛利亚妇人,与她交谈。主耶稣并没有采取高姿态或种族的优越感对待她,这与撒玛利亚妇人所持有的成见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比。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破除成见,才能进一步的发展关系。成见深的人,无法对事情的真像看得清楚,看得透彻。成见,使犹太人对主的认识有了盲点:“这不是那木匠吗?不是马利亚的儿子雅各,约西,犹大,西门的长兄吗?他妹妹们不也是在我们这里吗?”于是就厌弃耶稣。(可六:3)成见,使拿但业以轻蔑的口吻说了一句话:“拿撒勒还能出什么好的吗?”(约一:46)成见,使耶路撒冷教会不愿意进一步把福音扩展到其他民族中间,以至当时领袖们不得不召开第一次会议,商讨犹太人与外邦人如何在福音上合作的问题。(徒一五:1-21)只有破除成见,彼得与约翰才破天荒到撒玛利亚去为信主的撒玛利亚人祷告,使他们受圣灵(徒八:14-17),并且彼得也愿意把福音传给哥尼流一家的人。(徒一○:9-48)
  今天在教会中也有不少信徒犯了成见上的毛病,甚至有时连领袖同工也是如此。魔鬼千方百计将各种成见放在长执同工之间,信徒与信徒之间,使我们不知不觉中无法在主里坦诚相交,无法用爱心说诚实话,无法保守合一的心,甚至产生分裂。成见,使我们在人际关系上宁愿自己孤立,而不愿意进一步与看不顺眼的人交往,或者拒绝透露自己心中的意念,只说表面的话;成见,使我们满足于自己的宗派观念和堂会的聚会方式,却把其他宗派看为次等;成见,使我们存着看戏的心态去看教会各种活动合不合自己的口味,讲员会不会讲道,聚会气氛好不好。成见甚至使我们离开教会,跌倒,犯罪。
  如何破除自我的成见呢?主耶稣说了一句关键的话:“用心灵与诚实”(约四:23-24)。什么意思呢?意即恢复自我的单纯,以虚静的心,自在的心去看待每事每物。神不喜欢我们有太多复杂的意念,祂要求我们反璞归真,找回迷失的真我,重新定位,即“回转”成孩子的样式。主耶稣曾说:“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太一八:3)又说:“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太五:8)孩子的心是单纯的,他们不记恨,不报复,不欺诈,也没有任何的成见。正如老子所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三.心灵上的忧虑

  第三条绳子是心灵中的忧虑,这是现代人最容易患上的病症。忧虑与焦虑是不同的:焦虑是当一个人面对外在的压力时所产生的自然反应。例如父母亲忽然病倒住进医院,需要一笔钱来动手术时,做儿女的若经济上负担不起,就会开始焦虑。又如一个学生要应付考试,心里或多或少会产生焦虑。又如那些投资股票的人,股票的暴跌,一时来不及收手,眼巴巴看见自己的钱亏掉了,就会焦虑的走来走去,不知如何是好。适当的焦虑是好的,它会让我们预备自己,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志,发挥潜力去面对各种挑战,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但一个人若过度的焦虑,而没有想办法去应付前面的问题,久而久之,问题变成难题,到了一个地步,就会成为心中抹不掉的忧虑了。
  所谓“忧能伤人,愁能杀人。”许多忧愁过度的人,就像屋子内被白蚁蛀蚀的木头一样,忧愁盘踞在整个心头,迟早有一天会垮倒。撒玛利亚妇人正是长期处于焦虑的边缘,她有四方面的压力:
  第一,她的婚姻生活不美满:她嫁了再嫁,共嫁了五次,而第五个丈夫竟然不完全属于她的,所以她干脆对主说她没有丈夫(约四:16-18);
  第二,她的伦理道德出了问题:她不能自我克制情感上的渴望,不管社会如何看她,不管伦理道德的标准如何,随便找个男人算了;
  第三,她的社交生活也面临危机:尤其是她一出门,必定有不少人对她指指点点,所以她没有朋友,难怪她不在黄昏时打水,要在午正烈日当空出来打水,为的是要避开别人的眼光;
  第四,她的人生价值观没有定位:生活一旦失去方向,只有一天过一天。
  上述这四方面的压力长期压在心中,渐渐形成撒玛利亚妇人心灵深处解不开的结。

  今天许多人生活在紧张,不安,忙碌的状态中,加上工作,婚姻,健康,经济等长期负荷之下,导致心灵的忧虑加深。忧虑是无形的杀手,是心灵中的捆锁,是长久处于不安的状态所产生的反应。现代人如何解决他们心灵中的忧虑呢?有者用工作的忙碌来麻醉自己;有者脾气暴躁,动不动就骂人;有者一天到晚唉声叹气,找人诉苦;有者辗转难眠,需要服食安眠药(如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数以万计的人每天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有者选择自杀,期望了决一切的痛苦(全球每年自杀人数有一百多万,意即每三十秒便有一人自杀)。
  其实,上述那些方法都是消极的,不能化解难题,更不能脱离自我的困境。所幸的是,圣经早已提供有效的方法,教导我们如何处理忧虑:
  1.找出忧虑的根源─“我的心哪,你为何忧闷?为何在我里面烦躁?应当仰望神,因我还要称赞祂。祂是我脸上的光荣,是我的神。”(诗四二:11)
  2.把问题交托给神─“你们要将一切的忧虑卸给神,因为祂顾念你们。”(彼前五:7)“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借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神。神所赐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稣里,保守你们的心怀意念。”(腓四:6-7)
  3.让基督的平安在心中作主─“又要叫基督的平安在你们心里作主…”(西三:15)
  4.不再背负重担,在主里享安息─“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太一一:28)
  从这几处经文之中,我们看到处理忧虑最终还是必须面对自己与神之间关系的问题,而非改变环境。换句话说,当我们懂得将自己人生所面对的各种问题交托给神,随时在祂面前倾心吐意,就能化解心中许多困扰。

  假如你有注意的话,会发现主耶稣与撒玛利亚妇人交谈的重点,就在约翰福音第四章14节:“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这句话是在提醒我们要学习以永恒的价值观去面对有限的人生;以永恒的满足去透视短暂繁荣的世界;以永恒的归宿去规画属世一切活动。我们的心灵若没有永恒观作为根基,就会错置的把短暂,能朽坏,有限的事物当作是绝对的,以至忘了要去的目的地。
  我们必须重拾永恒的信念,破除物质上的执着,提升觉悟的心;破除思想上的成见,恢复单纯的心;破除心灵中的忧虑,存着安然的心。
  撒玛利亚妇人最终有否挣脱这三方面的捆绑?从她的三个反应中可以得到肯定的答案:
  1. 放下水罐子:不再执着于物质的需求,因她已有了活水,这是灵里的觉悟。
  2. 放下自我成见:不再顾及自己的面子,原来她中午出来打水是要闪避人群,如今却公开往城里去向人作见证,介绍主基督。
  3. 放下忧虑:她一定心里充满喜乐,她的重担已卸下,在基督里得享安息,不再为明天忧虑!

金灯台活页刊第一二三期 06.5
作者简介:郑盛光先生为马来西亚文良港福音堂主任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