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刊

基督比喻选读

两个浪子

叶福成

 

经文:路加福音第十五章11至32节

  浪子的比喻是所有圣经比喻中的桂冠,是圣经中最长的比喻,并且也是耶稣向法利赛人和文士,税吏和罪人,所讲的三个比喻中的顶峰。故事中的浪子挥霍金钱,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很快便一无所有;但当他走投无路,回心转意投靠父亲的时候,没想到,却得到父亲完全的接纳,甚至还使他的哥哥大为不满。从这个超越时空的比喻故事里,我们可以学到什么永恒的真理?

勿为了贪新鲜而折磨自己

耶稣又说:“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父亲,请你把我应得的家业分给我。’他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们。过了不多几日,小儿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来,往远方去了。在那里任意放荡,浪费资财。既耗尽了一切所有的,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饥荒,就穷苦起来。于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个人;那人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他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也没有人给他。”(路一五:11-16)

  比喻中的浪子相当叛逆,他的叛逆没有什么原因,或许是因为厌倦了父家的生活,想要做个不同的人,过不同的生活,大干一场,解放自己;但是,很快就走投无路,惊恐地停顿下来!

  浪子花钱如水,“耗尽”他的财富(13节)。“耗尽”这个字,在希腊文当中用来描写羊的“分散”(太二六:31),种子的“撒播”(太二五:24),或教会的“四散”(约一一:52;徒五:37)。浪子生活放荡,自甘堕落;他是一个挥霍者和无知的人,很快就到了“银也空,金也空”,“山穷水尽”的地步,沦为“穷光蛋”,没有朋友,也无家可归。他找不到自己所想所寻求的美满人生,相反的,他很孤独,在恐惧中四处奔跑,却无处可去。

  浪子“恨不得拿”(16节)的心态,在希腊文中也用来描写拉撒路“要得”财主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路一六:20)时的心态。他的处境悲惨,尤其当一个非犹太人的农夫打发他到田里去放猪的时候。对于犹太人来说,喂猪比洗狗更卑贱。豆荚(16节)在圣经只出现在这处—这种果子在巴勒斯坦是用来作动物的饲料,只有穷人才会吃豆荚。浪子和猪抢着吃那豆荚,而他的生活过得却比猪还卑贱,因为猪吃得不够还可再吃,且有同伴一起吃!

勿再迷失下去

他醒悟过来,就说:“我父亲有多少的雇工,口粮有余,我倒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到我父亲那里去,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把我当作一个雇工吧!’”于是起来,往他父亲那里去。相离还远,他父亲看见,就动了慈心,跑去抱着他的颈项,连连与他亲嘴。儿子说:“父亲!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从今以后,我不配称为你的儿子。”父亲却吩咐仆人说:“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把鞋穿在他脚上;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我们可以吃喝快乐;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他们就快乐起来。(路一五:17-24)

  父亲的家是最好的地方,甚至连雇工都吃得饱。17节的“雇工”和22节的“仆人”在希腊文中是不同的字。雇工赚得的钱比仆人更少,雇工只是按工时来计算工资,他不像仆人有饭食和住处的供应。即使如此,雇工所拥有的还是比浪子更好;他们不仅仅有食物吃,而且口粮有余,希腊文中用“丰富”(17节)来描写他们的有余。

  浪子悔悟回转,坦白承认“我得罪了天”(18节);而父亲的行动一个接着一个(20节),希腊原文以一个又一个的连接词“和”将父亲的行动连起来:他的父亲看见他,“和”动了慈心,“和”跑,“和”抱住他的脖子,“和”亲吻他—那个又臭又脏,闻起来味道像猪的儿子。没有人的眼睛(“看见”)比那父亲的眼睛更明,没有人的心(“慈心”)比那父亲的心跳得更快,没有人脚的步伐(“跑”)比那父亲的跑步更快,没有人的拥抱(“颈项”)比那父亲的拥抱更紧,也没有人的亲吻(“亲嘴”)比父亲的亲吻更真。父亲真摰地流露他对儿子的爱。当儿子还没表达他的不配并要求当雇工(19节)之前,他的话就被父亲打断了。父亲非常兴奋,向仆人发出连串命令:“快!把那上好的袍子拿出来,‘和’给他穿,‘和’把戒指戴在他指头上,‘和’将鞋穿在他脚上,‘和’把那肥牛犊牵来宰了,‘和’我们可以吃喝快乐。”他继续说:“因为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失”这个字比失去的意思更为沉重,在希腊原文中,它的意思是“毁灭”,“摧毁”或“死了”。

  不要再迷失下去。神家的门现正开着,天父正在等待离家的儿女回家,并且为失丧灵魂忧伤哭泣。

勿自以为义

那时,大儿子正在田里。他回来,离家不远,听见作乐跳舞的声音,便叫过一个仆人来,问是什么事。仆人说:“你兄弟来了;你父亲因为得他无灾无病地回来,把肥牛犊宰了。”大儿子却生气,不肯进去;他父亲就出来劝他。他对父亲说:“我服事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父亲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路一五:25-32)

  好行为不是得救的关键。神不是因着你的端正行为而救你。摩根(G. Campbell Morgan)在谈到浪子回头故事中的老大时说:“他守住他父亲的规矩,他忠心地服事父亲;但是他完全没有体谅父亲怜悯的心。”
  布鲁斯.拉森(Bruce Larson)提到那个大儿子的时候说:“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他不知道自己已经迷失。他从未偏离左右或犯过错误,尽管如此,他仍忽略父亲那伟大的爱的礼物。”

  如今令到家中各人议论纷纷就是那只肥牛犊(23,27,30节)。父亲命令仆人宰了它(23节),仆人向大儿子提到它(27节),而大儿子也向父亲提到它(30节)。那宰杀肥牛犊的庆祝,是在天上地下,在所有记录中,最快乐的时刻。“庆祝”或是“快乐”这字,在这比喻中共出现四次(23,24,29,32节)。这个原文字,是路加福音特有的,随后它在路加福音中还出现两次(路一二:19,一六:19)。

  路加福音第十五章25节是新约圣经希腊原文中唯一一次记载作乐或跳舞的事件。那欢闹声充满了整个天空,到处充满了浓烈的爱。大儿子问仆人家里发生了什么事;他对于“你兄弟来了”或“他无灾无病的回来”的话根本听不进去,一听到“肥牛犊宰了”(27节),就失去控制。大儿子极其愤怒,经文没有说他生气多久,但是没人胆敢安抚他。

  大儿子生气,不肯进去,以至父亲必须出来叫他;因为没有哥哥的参与,庆祝就不完美。对耶稣而言,用“劝”(28节)这个字,极不简单。在祂的一生中,未“求”过任何人的帮助;相反地,只有别人求助于祂。这个字的希腊文也同样描写百夫长求耶稣医治他的仆人(太八:5),病人求摸着耶稣的衣裳繸子(太一四:36),长大痲疯的向耶稣求得到洁净(可一:40),和睚鲁为着女儿而求耶稣(可五:23)。

  但是大儿子反驳父亲,埋怨自己被亏待;他认为自己忠于家庭,才是应该受奖赏的那位。他两次使用“没有”这个词(29节),来表达他强烈的不满:“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和“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这两次的“没有”,在希腊文中不是通常所用的“不”这个字,这字在希腊文圣经中只出现了十四次,光在这段就出现了两次。“没有”(英文的“never”)这字出现在马太福音第七章23节:“我从来不认识你们,你们这些作恶的人,离开我去罢”,还有彼得两次固执地说:“众人虽然为你的缘故跌倒,我却永不跌倒”(太二六:33),“凡俗物,和不洁净的物,我从来没有吃过”(徒一○:14)。这个字也同样用于“爱是永不止息”(林前一三:8)。
  大儿子第二次用到“没有”这字,揭露他自大的问题—原文不是“‘你’并没有给我”而是“‘我’并没有你给”。大儿子实际是大吵大闹,争夺他的权利。他为了表达不满,故意将一只“山羊”(29节)与“肥牛”(30节)作比较。大儿子埋怨他甚至连一只山羊也没有得到过,何况是“绵羊”,“小牛”或“肥牛”!他继续指控,用了“娼妓”这个非常尖锐的字眼:“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30节)。

  弟弟的回来,对一心想要保护自己利益又害怕失去自己的权力的哥哥,形成了偏执狂的心态,导致他胡思乱想。他根本不关心弟弟的悔改,从罪中被释放和蒙拯救。他也没有看到父亲根本不是在奖励弟弟,父亲只是接纳浪子重新回家而已。父亲没有称赞小儿子,没有答应小儿子再得到家产,也没有把大儿子的产业再分给小儿子,大儿子的身价更没有被贬低。一切都只是大儿子单方面的想像和恐惧。虽然父亲公平地称呼大儿子“我儿”(32节),并且仆人客气地告诉大儿子:“你兄弟回来了。”但是,大儿子的心里充满了苦毒与嫉妒,近乎苛刻的挑战父亲,他竟然说:“但你这个儿子”(30节)。

  法利赛人和文士虽有好的行为,但是没有爱心的好行为就是假冒为善,是奴仆的心态。大儿子声明他“服事”了父亲这多年(29节),而“服事”这个字和26节的“仆人”是相同的根字。虽然他是儿子,但他与仆人的“服事”没有分别,是很悲哀的。

结语

  你曾否有这二个儿子的经历?今日你是否享受着与神同在的喜乐和宝贵?
  不要认为你的行为正直;其实,世人都犯了罪,我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你知道吗?无论你是多么不对,犯了什么错,失败多少次,离开神多远和多久,神总是想念你,愿意宽恕,医治,接纳,欢迎且要拥抱你。当天父为你展开双臂,伸出双手,跺着双脚(20节)时,你是否回到祂的怀抱?

 

金灯台活页刊第一五三期 2011.5
作者叶福成牧师现为香港中华神学院讲师暨硕士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