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刊

基督比喻选读

一旦生命结束,你就…

叶福成

 

经文:路加福音第十六章19至31节

  这比喻的对象是自以为义和假冒为善的法利赛人(路一六:14)。这次耶稣提到他们是“垂涎的”,也就是希腊文里的“贪爱钱财”。

  钱财是否成为你得救的障碍?你是否为自己的永生做好准备?你已为自己的灵魂预备了什么?

一旦生命结束,你就无法存留任何东西,所以现在就分享吧!

有一个财主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天天奢华宴乐。又有一个讨饭的,名叫拉撒路,浑身生疮,被人放在财主门口,要得财主桌子上掉下来的零碎充饥;并且狗来舔他的疮。(路一六:19-21)

  贪爱钱财的人,眼中只有金钱,别无其他,他们和这比喻里生活奢华的财主相似。这财主“天天奢华宴乐”,在希腊文的意思是:“他每天华丽地作乐。”19节的希腊文,最后一字强调他的“奢华”,有“闪亮地”的意味─他的生活真是刺眼,让人看得很不舒服,就像是把闪光灯放眼前一般。

  圣经中记载耶稣使用“宴乐”这个原文字仅仅六次,分别使用在三个不同的比喻中:一次在这个比喻(19节),一次在另一个财主身上(路一二:19),四次在浪子的比喻中(路一五:23,24,29,32)。浪子的父亲是因为失而复得的灵魂“作乐”,尤其是为了他儿子的灵魂(路一五:23);而路加福音第十二章里那无知的财主是在收割的时间“作乐”,可是这比喻里的财主是每天无故地“作乐”。

  这个天天奢华宴乐的财主,时常在家门外看到一个他熟悉,一看就认得出名字的人(路一六:24)。财主穿着紫色袍和细麻布衣服,但拉撒路全身长满疮又满布伤痕。20节说拉撒路“被人放在财主门口”,这些人可能是一些好心的邻居或朋友,他们以为财主会有道德感,会帮助拉撒路。拉撒路渴望财主桌上任何掉下的食物零碎,他一看再看,一直觉得饥饿难耐;但财主始终没有什么表示,没有给他一滴水或一片干粮。拉撒路“要”(或渴望)(21节)这希腊字,与浪子“恨不得”拿猪所吃的豆荚充饥(路一五:16)是同一个字。每天,他的肚子在叫,他的嘴滴下口水,他的身体颤抖;但财主每天关紧着门,放下窗帘,又使用另一个门口出入。财主知道那穷人的名字(27节),但是无论在街上或在门前,都没有叫过他半句;甚至连野狗对待拉撒路都来得更友善,更仁慈,更有情(21节)。

  在每天作乐中,财主会偷看那穷人走了没有,但是拉撒路仍在外面。其实,对于财主来说,眼前就是一个最方便行善的机会了,但是财主拒绝赒济这个在自己家门口的人。事实上,拉撒路日常的出现是财主的福分而非重担,因为这是神给他那刚硬的心有回头的机会。

  你知道吗?罪不只是犯了什么罪行或做错什么事,还包括忽略或亏欠。这个天天奢华的财主被谴责,并不是因为做错事或因他富有,而是因他没有做正确的事情,没有同情心,甚至长久塞住怜恤的心,对别人视而不见。

一旦生命结束,你就无法抓住任何机会,所以现在就寻求神吧!

后来那讨饭的死了,被天使带去放在亚伯拉罕的怀里。财主也死了,并且埋葬了。他在阴间受痛苦,举目远远的望见亚伯拉罕,又望见拉撒路在他怀里,就喊着说:“我祖亚伯拉罕哪,可怜我吧!打发拉撒路来,用指头尖蘸点水,凉凉我的舌头;因为我在这火焰里,极其痛苦。”亚伯拉罕说:“儿啊,你该回想你生前享过福,拉撒路也受过苦;如今他在这里得安慰,你倒受痛苦。不但这样,并且在你我之间,有深渊限定,以致人要从这边过到你们那边是不能的;要从那边过到我们这边也是不能的。”(路一六:22-26)

  人总是忙着为今生的生活作准备,却忘记为离世的生命作打算。财主和拉撒路死后的生活与在世生活之间的差别,实在大到不能再大了(22节)。死后的故事和生前完全相反。死后的故事是先从拉撒路讲起,不像故事一开始是先从财主讲起(19节)。拉撒路卑微地死去,财主却有体面的葬礼(22节);但是拉撒路在死后有个顺利难忘的路程,希腊文写着:他被天使带去,交在亚伯拉罕的怀里(22节)。

  拉撒路(Lazarus)是希腊名,就是希伯来名的“以利亚撒”(Eleazar),其意思是“神是我的帮助”。中文圣经中“讨饭”一词或是一些英文翻译的“乞丐”一词,对拉撒路真不公平;“讨饭”这希腊字在圣经中出现三十四次,而除了这比喻中有两次(20,22节)翻译成“讨饭”之外,其他三十次是翻成“穷”,一次翻成“虚心”(太五:3),还有一次翻成“懦弱”(加四:9)。拉撒路是个穷人,虽比其他人更穷,但是他没有因为食物,衣服或金钱而纠缠任何人。就像他的希伯来名“以利亚撒Eleazar”的意思,他的帮助从神而来。有时,他可能觉得神遗弃他或忘记他,但是他绝对没有否认神,诅咒神或离弃神。他的遭遇不如意(25节),但是坏事不会腐化他的品格,行为或内心。他的卫生可能不佳,但是他的灵命和品格却很好。他相信有更好的明天,也相信永恒的生命要赐给他,将来能从死亡,地狱与定罪中得拯救。

  地狱不是什么好地方,那是个极度痛苦且悲伤永无止境的地方。24和25节的“痛苦”在希腊文里都是同一个字,指痛苦,沮丧,疼痛,不安或忧伤。24节的“火焰”并不是轻的;普通的“火”是“pyros”,但这里的“火焰”是“phlox”,表示火焰或火灾。轻篾救恩的人,免不了地狱的怒火。24节记载有喊叫的声音(原文是“就喊着”),意味着悲叹的灵魂,还有猛烈的火焰。

  26节的“深渊”在圣经中只出现这一次,描写信与不信的人之间的分隔,是“深”(mega)和“渊”(chasma),不仅仅是一个缺口,而是鸿沟;不只是一个裂口,而是一个峡谷。这“深渊”无法量测,是关系的断裂;这“深渊”不是路程的距离,因为这可怜的财主还能看见拉撒路,但却是永恒的隔绝。到那时,所有的人不只无法“从一边到另一边”,而且他们哪里都不能去,也不可离开。人死不是一切了结或没有感觉,地狱不是“死去”的地方而是“死不去”的地方!

一旦生命结束,你就无法拯救别人,所以现在就传福音吧!

财主说:“我祖啊!既是这样,求你打发拉撒路到我父家去;因为我还有五个弟兄,他可以对他们作见证,免得他们也来到这痛苦的地方。”亚伯拉罕说:“他们有摩西和先知的话可以听从。”他说:“我祖亚伯拉罕哪,不是的,若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到他们那里去的,他们必要悔改。”亚伯拉罕说:“若不听从摩西和先知的话,就是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他们也是不听劝。”(路一六:27-31)

  30节中“悔改”一词是未来式的。这是圣经希腊文里,唯一的“悔改”以未来时态(future tense)出现,中文译作“他们必要悔改”(they will repent)(30节)。“悔改”在其他经文中,总是用现在式或过去式。传福音时呼吁“悔改”时,是用现在式,共出现了十次,尤其在福音书,使徒行传和启示录(太三:2,四:17;可一:15;徒二:38,三:19,八:22;启二:5,16,三:3,19)。在哥林多后书第十二章21节,保罗忧愁犯罪者“不肯悔改”,仍是用现在式。

  “悔改”的过去式也很令人大开眼界。当耶稣责备哥拉汛和伯赛大两个城市时(太一一:20-21;路一○:13),祂因他们的不信而谴责他们,就是“那些城的人终不悔改”。这“终”的原文是用过去式表达的(they did not repent)。耶稣又说尼尼微人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they repented),这是过去式(太一二:41;路一一:32)。在启示录中,有五次说到神的审判会临到那些过去不“悔改”的人,也是过去式(启二:21,九:20-21,一六:9,11)。

  未来式的后悔是虚空的,只是浪漫和猜想而已。一旦生命结束,祷告和得救机会都将失去。人的生命到此是不可逆转,不可挽救,不可替代,无法赎回也无法弥补的。

  这段经文里持续有时态的变化。财主所使用的未来式是被拒绝的;但是请注意未来式应该如何正确地使用(31节):“若不听从摩西和先知的话,就是有一个从死里复活的,他们‘也是’不听劝。”(If they do not listen to Moses and the Prophets, they WILL NOT BE convinced even if someone rises from the dead.)亚伯拉罕肯定财主的五个弟兄或其他的亲戚是不会听从的,正如财主肯定他们会听劝的一样。有一点差别的是:财主的坚信是没有根据的,只是愿望而已;而亚伯拉罕却有站得住脚的论点:假若他们不听从神所差的仆人摩西和先知的话,那他们怎会愿意相信穷人拉撒路呢?如果在哥拉汛和伯赛大城中上万的人看到耶稣的神迹,但不“悔改”(太一一:20-21,路一○:13,与30节中财主所用的字是相同的),为什么他们现在会在乎而突然相信呢?邸立基(Helmut Thielicke)说得好:“死者的痛苦就是他们无法警告活人。”

结语

  当人的生命结束时,就不能再讨价还价,也无法请求原谅或责怪别人了。地狱不是一个传说,一个理论或教条,而是一个事实。你在乎的不应该是富人或穷人是否去那里,而是应在乎你自己在哪里。不要再怀疑,耽延或犹豫!人生的好景很快就消逝,但丰盛的生命却可长存。你是否太注重今生而忽略永生?你是在寻找地上的成功还是天上的福分?是在追求物质还是真理?其实,不作决定或选择,就是已经作了决定和选择。你要现在悔改,还是以后后悔?你要得永生确据,还是伤心遗憾?

 

金灯台活页刊第一五五期 2011.9
作者叶福成牧师为香港中华神学院硕士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