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刊

亲爱的

刘广华

 

  从前美国的华侨子弟写信给父亲和母亲,都写亲爱的爸爸,亲爱的妈妈。现在变了,他们改写“Hi Dad”,“Hi Mom”。“Hi”是从“Hello”变过来的,意思近乎“喂”。为什么他们会变成这样呢?可能有人说,这是一种潮流,有什么不对呢?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做潮流。潮流不讲对错,只讲大家都这样做,所以我也这样做;因为大家都做,就算是错,我也做,这就是入流了。

  1970年代美国拍了一套非常卖座的电影,名叫Love Story,中文翻译为“爱情故事”。女主角不称呼她的父亲为“爸爸”,而是直呼她父亲名字:她的父亲名叫“Phil”,她称呼她父亲时就称“Phil”。跟着全美国有很多青少年都有样学样,不叫自己的父母做爸爸妈妈,而是呼喊他们的名字,把他们的父母气得五孔出烟。这就是潮流。而据语言学家的研究,从我们人类婴孩的口发出来的声音,第一个就是“爸”。称呼父亲为“爸”本是人性,这样看来,直呼父亲名字的潮流,可说是逆乎人性的表现。今天,这种潮流已经过去了,因为不是真理。真理永远不会过去,只有神的话语才是真理。

  书信上“亲爱的爸爸”被改写为“Hi Dad”,令笔者感触良多。我们中国人所用的“亲爱的”,是从英文“Dear”翻译过来。“Dear”这个字,自从十五世纪开始在英语中出现。“Dear”这个英文字是什么意思呢?韦氏大字典Webster Dictionary)的解释是“Precious, Valuable, Loved”,意思就是“宝贵的,有价值的,可爱的”。今天美国的高层社会,例如银行的来往信件,政府机构的来往信件等,仍然是用“Dear”,绝对不会用“Hi”,表示尊重。其实,“亲爱的”是从神的话语而来,这词在圣经中早就出现了。

  罗马书是使徒保罗写给在罗马城信徒的一封信。罗马城是罗马帝国的首都,是第一世纪西方第一大城。当罗马在西方称霸的时候,正是中国的大汉帝国在东方兴起,建都长安。“罗马”的意思是“力量永胜”(Strength wins);“长安”的意思是“江山永固”。虽然这两座大城的文化和建筑完全不一样,但是有一点相同。当时每一个东方人都希望在他一生当中能够到长安一游;而当时每一西方人也希望在他一生当中能够到罗马一行。使徒保罗就是其中之一。罗马书最后一章全部是问安的话。在这段详细的问安里面,保罗一共讲了四次“亲爱的”。其中一次是用在一个姊妹身上:“问可亲爱为主多受劳苦的彼息氏安”(罗一六:12)。彼息是一个波斯名字,这个姊妹肯定是波斯人,因为罗马人绝对不会用波斯人的名字,犹太人也不会。彼息可能是从波斯移民来罗马,信了主之后,就为主大发热心,多受劳苦,胜过当地的信徒,所以保罗对她特别敬重。

  哥林多教会可能是第一世纪一个问题最多的教会,而他们最大的问题就是结党纷争。一个结党纷争的教会必然会使到那些不喜欢结党纷争的弟兄姊妹灰心,冷淡,甚至想离开教会。然而,使徒保罗对哥林多教会的弟兄姊妹却特别关怀和爱护,称呼他们为“亲爱的”。他鼓励他们说:“所以我亲爱的弟兄们,你们务要坚固不可摇动,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为知道你们的劳苦,在主里面不是徒然的。”(林前一五:58)真的,如果一个教会把焦点放在“常常竭力多作主工”上面,它的问题不但会由大化小,由小化无,而且还会得到圣灵的引导,大大的兴旺起来。

  到了第一世纪末期,十二使徒只剩下一个,就是使徒约翰。虽然年轻的约翰是渔夫出身,是一个别人眼中看来没有学问的小民,但是年老的约翰已经成为一个德高望重,人人尊敬的属灵长者。他特别以爱心驰名于罗马世界。使徒约翰对年轻的一代特别关心,称呼他们为“亲爱的”。他说:“小子们哪,如今是末时了。你们曾听见说,那敌基督的要来。现在已经有好些敌基督的出来了。从此我们就知道如今是末时了。”(约壹二:18)“小子们哪”希腊原文是“亲爱的孩子”,英文圣经翻译为“Dear Children”(NIV)。是不是中文圣经翻译错了呢?不是。在古代,当一位慈祥的长者对晚辈说“小子们哪”的时候,他并不是瞧不起他们,而是深深的爱着他们。所以从他口中说出来的“小子们哪”就是“孺子可爱可爱”,若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亲爱的孩子”。

  香港年轻的一代写信喜欢中西合璧。从前他们写信或送电邮给笔者是写“Dear 刘牧师”(亲爱的刘牧师),现在有许多都改写“Hi刘牧师”了。不知道其他地区年轻的一代是不是这样?用“亲爱的”(Dear)称呼收信人,不但是一种礼貌,而且合乎圣经教训,应当保留,不可放弃。

 

金灯台活页刊第一五九期 2012.5
作者刘广华牧师为佛罗里达州美亚美华人浸信教会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