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刊

基督的门徒

陈梓宜

 

经文:马可福音第一章14至20节

约翰被捕以后,耶稣来到加利利,宣讲神的福音,说:“时候满了,神的王国已经临近了,你们要悔改,信福音!”耶稣沿着加利利海边行走,看见西门和他的兄弟安得烈向海里撒网;他们本来是渔夫。耶稣就对他们说:“来跟随我!我要使你们成为得人的渔夫。”他们立刻丢下网,跟随了他。耶稣稍往前走,看见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他的兄弟约翰,正在船上修补鱼网,祂立刻召唤他们。他们离别了船上的父亲西庇太和雇工,就跟随耶稣去了。(可1:14-20《环》)

  这段经文记载耶稣出来传道,并呼召四个渔夫跟随祂。主耶稣自己来到世上,来到加利利宣讲神的福音(可1:14-15)。当祂开始传道工作的时候,就拣选人跟随祂,教导他们,使他们同样可以传扬福音。主耶稣呼召门徒,说:“来跟随我!我要使你们成为得人的渔夫。”(可1:17)

  这四位门徒,彼得、安德烈、雅各、约翰,本来都是渔夫(fishermen);主耶稣呼召他们跟随祂,是要使他们成为得人的渔夫(fishers of men)。得人,就是把福音传给其他人,使人可以知道救恩,悔改归向神,相信福音,从罪恶之中被拯救出来(太1:21;可1:15;徒26:18)。

门徒的意义

  耶稣“门徒”的意思,就是跟随耶稣者,是耶稣“门下的学生”,与祂一起生活,学习祂的教训(可2:15-18;9:28-35等。“门徒”希腊文μαθητής也是“学生”的意思;参太10:24)。门徒跟随耶稣,学习耶稣,并且遵行和传承耶稣的教训(参太28:19-20);当他们跟随主耶稣之后,人生就被主耶稣改变,主耶稣训练他们,差遣他们,给他们权柄和能力去传福音(可3:15;路9:1)。门徒跟随主,学习主,与主一起生活;看见主怎样传福音,他们就学习怎样传;听到主传怎样的信息,门徒就学习传怎样的信息。

  主耶稣在世上的工作之一,就是宣讲福音(可1:14-15);而这是祂呼召人跟随祂的目的:祂要使人作“得人的渔夫”。当耶稣基督复活之后,祂吩咐门徒:“你们要到全世界去,向所有人宣讲福音。”(可16:15)并且告诉他们:“圣灵临到你们身上时,你们就会得到能力,并且会在耶路撒冷、整个犹太和撒玛利亚地区,直到地极,作我的见证人。”(徒1:8)门徒,就是福音的使者,基督的见证人。

  “时候满了,神的王国已经临近了。”(可1:15)时候满了,基督已经降世拯救罪人,神国度的公义审判也已临近,现在就是相信福音和传扬福音的机会和时候。在耶稣基督再来之前,祂一直都在呼召人跟随祂,作得人的渔夫,像祂一样在世上宣讲福音,使人认识祂而得救。

舍己的跟随

  当彼得、安得烈、雅各和约翰听见耶稣的呼召之后,就放下一切,跟随了耶稣(可1:16-20)。他们有事业,有财产,从经文的记载可见他们的事业发展得不错,不但有渔船渔网,而且还有雇工,但他们都愿意放下这些去跟随主,甚至要离开家人去与主一起生活。主耶稣说:“如果有人想跟随我,就必须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随我。”(可8:34)跟随主是要付代价的,而这个代价,就是“舍己”,意思就是我们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包括自己的性命,都放下自己的主权,完完全全的按照主的意思来用。换言之,就是“信靠顺服”,我们不再按照自己的意思,而是相信主的意思是最好的,由祂来决定如何使用我们的生命、事业和财产等。因为惟有主才知道应该怎样使用我们所拥有的,来使我们成为得人的渔夫。有些人听从主的声音,放下手上的工作,专心传福音;有些人听从主的声音,运用手上的事业来帮助传福音的工作;有些人听从主的声音,奉献手上的财产来支持传福音的工作。这就是舍己的跟随。

  使徒们跟随主,真是舍己的跟随,甚至愿意为着传福音而付上性命的代价。雅各就是第一位殉道的使徒(徒12:1-2),彼得也在大约公元64年罗马皇帝尼禄(Nero)迫害教会的时候被处死。他们真的是为主而活,为主而死。其实,当我们得到救恩,被主耶稣从罪恶和死亡中救赎出来之后,我们的一生都是属于主的。“我们如果活着,就是为主而活;如果死了,就是为主而死。所以,我们无论是活是死,总是属于主的。”(罗14:8)因此,非常奇妙的是,当我们愿意舍己跟随主的时候,无论是借着生,还是借着死,都可以被主使用,让基督在我们身上被尊为大(腓1:20)。因着主的复活,门徒不再惧怕死亡,也不惧怕迫害,他们身上所彰显的,是真正胜过死亡的复活生命。使徒们虽然殉道而死,但他们肉身的死亡就是活生生的见证,告诉世人:罪恶和死亡的权势已经被主耶稣复活的大能瓦解;无论是生是死,他们都在见证耶稣基督的救恩。作主门徒,就是舍己跟随主,为主而活。

  在新一年开始,但愿我们再思门徒的人生意义,回应主的呼召去跟随祂,让自己的生命和手上所拥有的一切被主使用,传扬主的福音,作得人的渔夫。

金灯台活页刊第181期 2016.1
作者陈梓宜姊妹为本社执行编辑
本文的经文录自《环球圣经译本》

插图:Agnes Leung(agnesleu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