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刊



撒拉为何喜笑?

“在苦难中持守圣约”系列之三

戴永富

 

 亚伯拉罕年老的时候,撒拉怀了孕,到了神应许的日期,就给亚伯拉罕生了一个儿子。亚伯拉罕给撒拉为他所生的儿子,起名叫以撒。…他儿子以撒出生的时候,亚伯拉罕正一百岁。撒拉说:“神使我欢笑,凡听见的,也必为我欢笑。”又说:“谁能告诉亚伯拉罕,撒拉要乳养儿女呢?在他年老的时候,我竟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创21:2-7《新译本》)

   我觉得以撒诞生这故事很美。它所散发的不是一般的喜乐,亦非狂喜,乃是一种已经被多年的等候和挣扎净化的纯喜乐。欢喜是有层次的。有些欢喜实质上是快乐,而它与身体上的满足有关(吃得好、住得舒服等等)。这种欢喜与悲伤不共戴天,悲伤的到来会抵销欢快,使人食不甘味。更上一层是精神上的满足所引起的欢喜,而它一般与诸如学习和艺术等非物质活动相随。这种欢喜有时会战胜悲情,但这还取决于其所依赖的精神享受的有无或程度。再上一层是信靠神所产生的喜乐,这喜乐不仅能与伤痛并存,它其实是一种升华:圣灵的充满使人超越各样遭遇的限制而安息于神的话里面。情感上的此种升华不消灭悲情,却化之为信靠的烘托,即悲情现在起了突出信靠的陪衬作用。这种喜乐是信徒被神的爱驯服的表现,它使人感到平安,不怨天不尤人。

   顺服等候的亚伯拉罕和撒拉终于有孩子而笑逐颜开了。以撒的出生是神成全他给亚伯拉罕的应许的表现,也是信徒在新天地得产业的预告。照此,通过学习撒拉的笑的意义,我们也准备自己在末后的日子像撒拉一样发出圣洁的欢笑。一开始,亚氏夫妇觉得神的应许太离谱了。听了这应许的亚伯拉罕“笑了起来,心里说:‘一百岁的人,还能生孩子吗?”(创17:17《新译本》)而撒拉也“暗笑,说:我既已衰败,我主也老迈,岂能有这喜事呢?”(创18:12《和合本》)他们的这些笑是对神的话的讥笑或不信。但生了以撒后的笑则不然;旧约学者指出,撒拉做母亲后的笑是基于神所作的奇妙新事。如此,从他出生前,以撒已经与笑有缘,故他的名字以希伯来语的shehoq(“笑”)为词根。撒拉说“神使我欢笑,凡听见的,也必为我欢笑(yishaq)”(创21:6《新译本》),所讲的其实是“凡听见发生在我身上的奇迹的人必为我‘以撒’(yishaq)了”。一些旧约学者相信,以撒的原来名字可能是“以撒尔”(Yishaq-el),意即“神〔对这孩子〕笑”。这好像不仅表示神爱以撒,也说明最后笑的就是神自己。

   窃以为,以撒出生之后,亚氏夫妇的欢笑至少有两种。第一是大笑;看了以撒的模样后,老夫妇相顾失笑,因他们觉悟到:爸爸、妈妈和娃娃都没有牙齿。第二种笑更深刻,因为他们发现神的确信实可靠;他们在耄耋之年居然能得梦寐以求的儿子。这种笑一般是带着眼泪的,它如同相违已久的亲人彼此拥抱时所发的喜笑一样离不开涕泪。复活的基督与门徒相遇时可能也如此,我们日后在新天地与已故的弟兄姐妹相聚时也会这样。在面颊上纵横的热泪所传达的不仅是无以言表的欣慰,也是对神对人的深情。对人(含自己)的深情,因耐心等候加深了我们对自己和所爱之人的珍爱;对神的深情,因耐心等候积蓄了自己对神的信靠,而在应许得以实现的那一剎那,所积蓄的信靠爆发为充满感恩的爱慕。

   这种深刻的笑让我们想起诗篇第一百二十六篇:

当耶和华将那些被掳的带回锡安的时候,我们好像作梦的人。我们满口喜笑,满舌欢呼…耶和华果然为我们行了大事,我们就欢喜。…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那带种流泪出去的,必要欢欢乐乐的带禾捆回来!(诗126:1-6《和合本》)

   当时还在巴比伦的以色列人在期盼着归国的时日时,很可能也想起了撒拉生以撒的故事,他们巴望着自己最后能发出撒拉的笑。我相信,当诗篇一百二十六篇应验的那一天,即当犹大人,尤其是那已经饱尝了七十年俘虏年日的老一辈,开始远望着耶路撒冷时,他们的喜笑也被纵横的热泪烘托着。这种笑,像撒拉的笑一样,是发自被神陶冶的肺腑。

   神要我们充满信心地等候祂,让圣灵自由雕琢我们的灵魂,旨在使我们最后的笑像撒拉和众圣徒的笑一样那么深刻。换言之,考验是圣灵塑造灵魂的时机;因要有那样的笑,非得有像亚伯拉罕、撒拉和耶稣一样的灵魂。没有顺服的温柔灵魂,我们会不配或无法充分享受那最后的笑。由此,持守圣约的人是要在当下的哭泣中预期着未来的喜笑。“现在哭泣的人有福了!因为你们将要欢笑”(路6:21《和修》)。守约者的人生是破涕为笑的故事,我们要准备最后发笑,但我们的笑会有眼泪:不是伤心之泪,乃是充满深情的泪。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准备着那一天的到来。我们都是亚伯拉罕和撒拉的属灵后裔,故他们等候并得到神应许实现的神奇经历要在我们身上重演。等候是一个属灵投资:“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在艰难中专心守住神的应许和信实是等于“种”耶稣自己的信靠顺服,所“收”的是基督的复活与胜利。但当耶稣的温柔和喜乐在我们的身上成形,我们便会发现应许的等候和应许的实现的界线本是模糊的:应许现在就已经开始在我们身上实现。

 

金灯台活页刊 第210期 2020.11
作者戴永富博士目前任教于新加坡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