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太书读经讲义



五.自由的真谛(5:13-15)

  使徒在揭露了割礼派道理的错误之后,再回复到第1节的论题上,继续解释在耶稣基督里之自由的意义,可分为三要点:

1. 不可将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5:13)

“弟兄们,你们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将你们的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总要用爱心互相服事。”(5:13)

  “蒙召”指信徒得救之经历,即蒙神从世界中把我们召出来(彼前2:9;林后6:17-18)。

  “要得自由”是蒙召的目的。不但神召我们的目的,是要我们得自由,我们答应神的呼召,投靠在祂恩典之下的目的,也是要得自由要摆脱律法的定罪与罪恶的捆绑。“自由”是我们从恩典的福音所得着的第一样“好处”。若我们不明白自由的意义,必不知如何享用这福分。事实上,信徒的确容易误解福音所给我们自由之意义,以为我们既不须再受律法约束,便可随意行事。所以使徒在此提醒信徒,福音所给我们的自由,不是自由地放纵情欲,乃是自由地顺从圣灵。在真理中是有自由的,正如亚当在伊甸园中是自由的,园中各样树上的果子他可以随意吃(参创2:16-17);但他的自由,必须在神的禁令之中,不越出神的旨意,否则便会失去自由。所以信徒的自由,是在神真理范围中的自由。我们从律法的规条和罪恶的捆绑中出来,并非进入一个毫无“范围”的情形中,乃是进入另一种“范围”中生活,就是以神的圣洁与良善为范围。这种在福音真理中的自由,是不会损害别人、不会侵犯别人的利益以换取自己的享受的。所以假自由就是作“罪的奴仆”,真自由就是作“义的奴仆”(罗6:16-18)。

  保罗用种种论据证明福音胜于律法之后,就提醒信徒:不可将蒙召所得之自由,当作放纵情欲的机会。这不但是为要叫信徒明了自由之真谛,也恐怕信徒误用“真自由”的结果,可能会给律法主义者得着把柄,而卷土重来,那后果必定更不堪设想。现今有些信徒,得救以后日渐轻忽了生活见证,以致那些不接受恩典之福音的人,也有了借口,以为凭恩典得救是会使人放纵的。其实神借着恩典的福音拯救我们,绝非让我们自由放纵,乃是把我们放在另一种规范之下。以前是受律法的咒诅、恐惧、和刑罚的辖制,现今却在爱的规范之下;以前是因惧怕刑罚,要借苦行克己以求免死,现今乃是受爱心的约束,而过着荣神益人的生活。这就是信徒的自由了。

2. 要用爱心互相服事(5:13下-14)

“总要用爱心互相服事。因为全律法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5:13下-14)

  上节从消极方面论自由,本节则从积极方面论自由;上节是从“律己”方面论自由,本节是从“爱人”方面论自由。

  信徒既在主里得自由,而这自由又不是放纵私欲,则信徒的生活应依循什么原则呢?答案是:依循爱心的原则。这种爱心的原则,比律法的种种条文更完全而活用。全律法的精义,都包括在爱人如己这句话之内了。主耶稣也曾说过,爱是律法的总纲(太19:19,22:37-40)。因律法之种种规条,无非保护各人的利益不受损害;但爱心则不仅不侵犯别人的利益,且给予别人利益,所以“爱人如己”,就已经活出了律法的精义了。

  信徒的生活原则,不是按照律法上的字句和规矩,乃是以爱心为准绳。凡是违背“爱”之原则的,就是不可行的。

  “用爱心互相服事”,“服事”是爱心的表现之一(参可10:45),就是甘愿站在卑微的地位上,使人得到我们的“服事”。这样的服事含意很丰富,包括为人舍己的各方面。总之,使别人从我们身上得着好处,就是“服事”。

  “互相服事”,显示这种爱心的服事是双方面的。我们不是单单受人的服事而不服事人,乃是彼此服事。这种彼此服事,可以互相激发爱心。爱心不但使我们甘愿给别人好处,也能感动受益的人产生回响,因而带来美好的生活。

  信徒不应等待别人用爱服事自己;换句话说,我们不应被动地等待别人来关怀,才有所反应;乃应先主动地用爱心去服事人,使别人产生反应,这样才能激发互相流通的爱。

  “总要用”,意即无论别人怎样,我们总是要用爱心待他。无论世人的道德观念和“处世哲学”怎样,信徒“总要”照主的话用爱心互相服事。不论对方对我们有什么亏欠、软弱、失败,我们“总要用”爱心对待他们。

  “因为全律法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本句似乎隐含一个意思劝勉那些想守律法的人,用热心律法的精神来实行爱心!因为全律法都包在“爱人如己”一句话之内了,他们既要热心律法,却因律法而引起种种的纷争,甚或不择手段,背后极尽毁谤、搅扰之能事,显然已经违背了律法的精义了。所以真正热心律法,就当满有爱心不损害别人,不恶意批评人,不使人绊倒,也不叫人违背福音的真理。这样做才正确。

3. 一个警告(5:15)

“你们要谨慎;若相咬相吞,只怕要彼此消灭了。”(5:15)

  这警告是提醒信徒不可彼此纷争。加拉太教会既有传异端的割礼派来搅扰,必然有些信徒受影响,有些立场坚定的信徒起来反对,又有些采观望态度。这样,他们彼此之间很容易因真理方面的争辩,导致人身攻击,继而发生分党分派、互相指摘的情形。于是爱心的生活完全失落了。所以保罗在此针对这种可能发生的情形提出警告。他们若彼此“相咬相吞”,结果必然都受亏损,而得益的只是“魔鬼”。

  每逢教会受异端或某种事件扰乱的时候,都很可能发生上述的情形。有些人软弱而妥协,有些人刚强而过于激烈,另有些人则袖手旁观或看风转舵。在这种情形下,我们需要分外谨慎,切勿存争竞妒嫉的心相咬相吞,应该本着爱心与真理的原则相待,才不致中了魔鬼的诡计。

著者:陈终道牧师 Rev. Stephen C. T. Chan
出版:金燈台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