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oldenLampstand.org

金灯台活页刊
1998.9 第77期

神所要的是什么呢?

黄彼得

 

  “你们这所多玛的官长阿,要听耶和华的话;你们这蛾摩拉的百姓阿,要侧耳听我们上帝的训诲。耶和华说:你们所献的许多祭物,与我何益呢?公绵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经够了;公牛的血,羊羔的血,公山羊的血,我都不喜悦。你们来朝见我,谁向你们讨这些,使你们践踏我的院宇呢?你们不要再献虚浮的供物,香品是我所憎恶的。月塑和安息日,并宣召的大会,也是我所憎恶的。作罪孽,又守严肃会,我也不能容忍。你们的月朔和节期,我心里恨恶,我都以为麻烦。我担当,便不耐烦。你们举手祷告,我必遮眼不看,就是你们多多的祈祷,我也不听。你们的手都满了杀人的血。你们要洗濯,自洁。从我眼前除掉你们的恶行,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赛一:10-17)

  读完这段经文,不禁使我们惊奇!为什么那位制定祭祀的神,拒绝百姓按条例所献的祭物?那位定安息日为圣日的主,为什么憎恶百姓按规矩所召集的大会?那位慈爱欢喜听子民祷告的天父,竟然遮眼不看他们可怜的处境,不听他们辞汇优美的祈求?是,乍看起来委实有难解的地方。不过我们若肯虚心默想这段经文,在圣灵的光照之下,就容易明白,为什么神会拒绝百姓的献祭,憎恶子民的聚会,不听宗教领袖的祈祷了。

一.百姓只献虚浮不义的供物,而不将最宝贵的心献给神

  这批如所多玛的官长,像蛾摩拉的百姓,他们大有聪明才干,他们知道如何运用各种策略经营贸易,牧畜牛羊,使他们的事业飞黄腾达,资财暴增。他们的财宝是属世的财富,所以他们的心,也全在属世的财富上。独一的真神,在他们心中毫无地位。为了不叫良心过分的指责控告,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偶然也带些牛羊来献祭。勉强地守安息日,参加严萧会。他们想用献祭来洁净在贸易上的欺榨和不义;用牛羊的血,来涂抹他们在钱财上的污秽和邪恶。他们是一面献祭,一面犯罪。借献祭的名目去作那欺骗不义的事情。其实他们所献的牛羊,也是不法的手段去抢夺来的。他们自视聪明绝顶,能用别人所不会用的手段得利,又献上别人无能力献上的最好的祭物。在财富上名列富豪之列。在宗教上得了“敬虔热心”的好名声。真是熊掌与鱼肉得兼,名利双收。但是鉴察人心肺腑的神,却永不受欺骗。正当这班官长和百姓大发热心,按规矩奉献的时候,公义圣洁的真神,却毫不留情地揭发他们的罪行,而拒绝他们的供物。他们以为神贫穷困苦的,需要他们所献的牛羊才得饱足。想不到,神却说:“公绵羊的燔祭,和肥畜的脂油,我已经够了。”神更进一步指责他们用这些污秽不义的供物来践踏祂圣洁的殿宇。这班犯罪作恶的官长和百姓,不肯将心献上作为神的居所,与神同行,过圣洁公义的生活,这些祭物与神何益呢?神是喜爱行公义,好怜悯过于祭祀。单有祭祀,而不行公义,施怜悯,这是神所憎恶的。

  今日在教会中岂不也是有同样的情形么?许多站讲台的讲员自己不追求圣洁公义,他们的生活充满“财,色,权”的腥臭,所以从来不教导信徒去追求圣洁公义的生命,过怜悯人,合神心意的生活。以致信徒根本不知道圣洁公义为何物,因为不知,所以也不能行。在未信主之前行为卑鄙,作事诡诈,专心追求世上的虚荣财利,以不法欺榨的手段去巧取豪夺不义的钱财。信了主以后,还是依然故我,心意没有更新,意念也不变化。有时甚至作出未信主前所不敢作的事。如果侥幸地给他们顺利得手,便认为这是神的赐福。为了“酬谢神恩”,和得“乐善好施”的美名而大笔捐献那不义的钱财。在人面前,他们是教会热心分子,但在公义的神面前,他们却是穿破烂衣服的伪君子。他们这些不义的供物,不但不能荣耀神,得神的喜悦,反而招来神的憎恶和咒诅。这是一件关乎信徒生命与生活的大事,许多无知的信徒触犯了,许多“有知的传道人”不但不加以纠正责备,劝导他们离恶行善,甚至因他们大笔的捐献,而为之贴金,大事吹嘘,广为介绍,称他们是信徒的模范!这实在是一件可悲又可哭的恶事,但许多的教牧领袖,却盲目地当作可歌可颂的美事!

  神当日怎样大声疾呼背谬的以色列民回头,将心归祂,今日祂也同样地借着圣灵向你呼吁,将心归祂,让祂在我们的生命中作主。祂用爱子的宝血救赎我们,就是要我们将身体献上,成为活祭,是圣洁,可为祂圣灵居住的圣殿。这样耶稣圣洁,公义,慈爱,良善的生命,就可借我们日常的生活彰显出来。让我们先将自己献上,成为圣洁的器皿,以至圣的真道造就自己的品格,靠圣灵的帮助,天天存怜悯的心,行公义的事,过真实舍己为人的生活。这是神所欢喜,所要求的祭物。

二.百姓只守形式的聚会,却忽略了心灵实际与神与信徒之间的交通

  以色列人因为律法的规定,必须遵守节期,安息日,月朔等。如果干犯这条例,便要遵受各种不同的刑罚。在旷野的时候,有一个人在安息日捡柴,结果照耶和华的吩咐,众人用石头将他打死(参民一五:32-36;出三一:14)。当以色列人从巴比伦回国建造圣殿与城墻之后,尼希米看见有人在安息日榨酒,搬运禾捆,驮在驴上。又把酒,葡萄,无花果,和各样的担子,在安息日担入耶路撒冷。尼希米就严厉的斥责他们,警戒他们,并在安息日前一晚将城关闭(尼一三:15-18)。从此他们就不敢在安息日不守为圣日了。

  可是败坏的犹太民族,守了安息日的仪式,却背了安息日的实意。甚至在安息日见人遭危险,遇患难也忍心不救。主耶稣在世上的时候,有一次,祂的门徒在安息日,经过麦田的时候,因饥饿,就摘麦穗来充饥,结果被法利赛人指责,作安息日不可作的事(太一二:1-8)。有一次安息日,耶稣进了会堂,见到一个枯手的人,众人窥探耶稣,在安息日医治不医治病人。耶稣责问犹太教的领袖,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那样是可以的,主耶稣医好那人的枯手,可是法利赛人与希律一党的人却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可三:1-6)。

  在耶利哥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有一个被强盗打个半死。祭司和利末人为了赶路上耶路撒冷,竟然见死不救(路一○:30-32)。是的,犹太人和宗教领袖虽然遵守了律法上所吩咐的守安息日,却是这么残暴不仁。他们一面守严肃会,一面作罪孽。他们在安息日聚会的时候,轻视软弱的,丢弃失丧的,吹毛求疪,借题攻击异己。“是人之所非,非人之所是。”自鸣清高,唯我独尊。坐在会堂的大交椅上,以宗教领袖自居。不知有多少敬虔来礼拜的人,望他们的骄态而止步,惧他们的淫威而不前。他们把天国的门关起来,自己不进去,要进去的人,也不让他们进去(太二三:13)。这些“斯文的恶行”;使神看得不耐烦;这些只有虔诚外貌的绊脚石,使神忧伤,因此,神憎恶他们的聚会,恨恶他们的严肃会。

  在今日的教会中,这类的行为不是随处可见么?多少已爱洗入会的基督徒,在星期日拖着不得已的脚步踏入礼拜堂,因为若不去作礼拜,怕牧师来找他麻烦,又怕其他信徒议论不热心,良心责备他不敬虔。但是去了礼拜堂,却是身在心不在。他们有口无心地随众附和唱赞美诗,完全不知所唱的诗歌是什么意思。在崇拜时,牧师在台上讲道,不少长执,老信徒在开批评大会,甚至谈笑无聊的事,自己不听道,也妨碍信徒听道。还有一些今代的法利赛人,以人的缺点,软弱作为攻击定罪的资料。他们忘记圣经的教训:“你到神的殿,要谨慎脚步。因为近前听,胜过愚味人献祭。在上帝面前不可冒失开口,也不可心急发言。因为上帝在天上,你在地下,所以言语要寡少”(传五:1-2)。“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气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为聪明”(罗一二:16)。“你这论断人的,无论你是论断谁,也无可推诿。你在什么事上论断人,就在什么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为你这论断人的,自己所行的却和别人一样”(太七:1-2;罗二:1)。

  今日在教会中有些人,看了几本属灵书籍,圣经注释书,神学论著,加上自己一些片面的读经心得,就以为在圣经的教导大有成就,亮光独倒。因此,就随意攻击这位弟兄不属灵,那位传道不合格,责备这批信徒没有生命等,他们以所谓的“亮光”作法宝,奠定自己的权威。岂不知这些败行绊倒了不少信徒和年轻传道人。他们不敬重神的仆人,也不尊重年长的。真是置神的命令和教训于罔闻。所以他们一面守严肃会,一面败坏弟兄。一面站讲台,一面定人的罪。他们抢夺了神审判人,定人罪的主权。他们硬着心不怜恤软弱的弟兄,神看见他们这些恶行,如何能不厌烦,能不憎恶呢?

  “神是个灵,所以拜祂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祂”(约四:24)。所以在基督里,要意念相同,爱心相同,凡事不可结党,不可贪图虚浮的荣耀。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腓二:2-3)。这样我们的敬拜必蒙神悦纳。

三.一手举祷告,一手满了杀人的血

  当日以色列人因有亚伯拉罕为祖宗,耶和华为上帝,耶路撒冷为首都,有圣殿为宗教的中心,神的圣言为经典,迦南美地为国土。这些优裕的条例,真得天独厚,高踞首位。可是他们不知道要运用这些特权去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贫困,看顾孤寡。他们却利用这些优惠组成集团,榨取财富,欺压孤寡。他们的手满了无辜者的血,他们也用同样的手,高高举起,向神祷告。

  神所要的是什么呢?请耐心听祂说:“你们要洗濯,自洁。从我眼前除掉你们恶行。要止住作恶。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赛一:16-17)。“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祂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们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弥六:8)。“我喜爱怜悯,不喜爱祭祀,喜爱认识上帝,胜于燔祭”(何六:6)。

  神借撒母耳向悖逆的扫罗王说:“耶和华喜悦燔祭和平安祭,岂如喜悦人听从祂的话呢?听命胜于献祭,顺服胜于公羊的脂油。悖逆的罪,与行邪术的罪相等,顽梗的罪,与拜偶像的罪相同。你既厌弃耶和华的命令,耶和华也厌弃你作王”(撒上一五:22-23)。

  求主时刻帮助我们,“举起圣洁的手,随处祷告”(提前二:8)。使我们最小的祷告,也蒙神的应允。

 


https://www.goldenlampstand.org/glb/read.php?GLID=07703
©1986-2024 金燈台出版社有限公司 Golden Lampstand Publishing Society (HK)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