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GoldenLampstand.org

金灯台活页刊
2017.5 第189期

信心的行动

于中旻

 

经文:希伯来书第十一章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因为到神面前来的人,必须信有神,且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来11:6)

  我们得救称义,是唯独借着信心,并不是靠善行。但称义的信心,绝不是单独存在,而必然结出果子。

  “必须信有神”,是信神存在的事实;建立了寻求的对象,使寻求有意义,既“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其果子是采取寻求的行动,是得信实而有恩典的神赏赐。

  当耶稣在世工作的时候,有一天祂进到迦百农;有四个人抬来了一个瘫子,“因为人多,不得近前,就把耶稣所在的房子,拆了屋顶,既拆通了,就把瘫子连所躺卧的褥子都缒下来”,正在耶稣面前。这是他们信心的行动,相信耶稣能,也肯医治那病人:相信祂赏赐那寻求祂的人。结果,“耶稣‘见’他们的信心”,就施行祂赦罪的权柄,医治了瘫子(可2:1-12)。

  信心可“见”,是因为其有表现,就是有可见的果子,是行动的信心,是完全的信心,是有效的信心。

  在希伯来书第十一章的信心英雄纪中,显明信心与行动的关系,绝不是对立的,而是同一方向;或说,行动是信心的延长,信心是头,行动是脚。

  信心表现于敬拜:亚伯信神,就照所信的献祭敬拜,而得神的喜悦。真正的敬拜,是信心的果子。

  信心表现于生活:以诺信神,不仅是信条正确,而是照所信的,“与神同行三百年”(创5:22);他与当世所有人的生活不同,蒙神喜悦,结局也不相同,被神接去,不至于见死。信而与神同行的人,必然有圣洁敬虔的生活。

  信心表现于工作:挪亚信神,动了敬畏的心,照神的话,预备了方舟;他的工作是为神见证,传扬救恩,不管世人的反应如何。结果世人拒绝救恩,不进入方舟,就灭亡了,只有挪亚全家八口得救。

  信心表现于蒙召:亚伯拉罕蒙神的呼召,就遵命出去,往将要得为业的地方;尽管不确知所去的地方,就凭信而行。

  信心得应许子孙:撒拉信神的话,虽然她和亚伯拉罕都已经年迈,如同槁木,却相信神的应许,从彷佛已死的身体,生出儿子以撒,并且生出许多子孙。

  信心有真正奉献:亚伯拉罕虽然只有以撒这个独生爱子,又是神应许的儿子,当神吩咐把以撒献为燔祭的时候,他就遵从前往,因为他相信神既然能“使无变为有”,使枯木结果,从不能生育的衰龄老妇生出活泼强壮的儿子,又是“叫人从死里复活的神”(罗4:17),就甘心把以撒献上,结果从死中得回他的儿子,而且作多国之父。这就是“耶和华以勒”的原则。耶稣基督的死而复活,显示这个原则(约11:24);真正向神的奉献,也是这原则:失而复得,得回更多。

  信心为后代祝福:以撒为人柔和,与世无争。他住在帐棚里,居无定处,并没有自己的地业,却能凭信给以扫和雅各祝福,好像是富有四海的君王。雅各流落到埃及作难民,却能给子孙祝福。这些都是信心的表现。

  信心远超越今世:约瑟的周围都是埃及人,身享埃及的荣华;但他知道那不是他的基业。他知道后代要出埃及,也想望以迦南作埋骨之地。

  信心作正确选择:摩西的信心使他作出极端的决定;他为法老女儿的养子,颇有继承王位的希望,但他选择走出王宫,进入以色列奴隶群中,甘心和他们认同,宁愿与神的百姓同受苦害,领他们出埃及,进应许之地。这跟耶稣基督很相似。

  信心照神旨同工:以色列人在约书亚帅领之下,进入迦南地,在耶利哥坚城之下,却不用兵攻打,只顺从神的命令,绕城七日。这真是奇怪的行动,但信而照神的话去作,城墙就倒塌了。

  信心顺从神定命:妓女喇合居住在灭亡城中,却相信神的大能,和平接待探子,不仅全家得救,而且得列名在耶稣基督的家谱中。

  信心能刚勇无畏:最后列名的有基甸,巴拉,参孙,耶弗他,大卫,撒母耳,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在不利的环境中,能够仰望神,看到神的存在,而勇敢面对任何问题。他们与神联在一起,而甘于冒险犯难,受尽痛苦,显出超自然的刚强勇敢。这都是因为相信神的效果。

  这些有信心的人,都有相应的行动,才给我们留下信心的脚踪,叫我们跟着行。

  不少人误以为雅各书讲行为,但其主旨实在是讲信心须有行动的果子:

必有人说:‘你有信心,我有行为。’你将你没有行为的信心指给我看;我便借着我的行为,将我的信心指给你看。可见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而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雅2:18、22)

  这里所教导我们的,是说信心与行为的分离对立并不能成立:不可能存在没有行动的信心;而只有借行为表现信心。信心与行为合在一起,才可以成就完整的见证。盼望我们靠主的恩典,继续写教会信心的行传,作许多见证人中的一朵云彩,使主的名得着荣耀。

   

金灯台活页刊第189期 2017.5
作者于中旻博士为文宣士。

插图:Agnes Leung(agnesleung.com

 


https://www.goldenlampstand.org/glb/read.php?GLID=18902
©1986-2024 金燈台出版社有限公司 Golden Lampstand Publishing Society (HK)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