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刊

浪子回头的比喻

陈终道

 

  1. 路加福音第十五章的下半章,十一节至三十二节提到那两个儿子的比喻。小儿子比作上文那些税吏和罪人,因为这小儿子浪费了父亲给他所有的一切,但后来醒悟回转。那大儿子却代表法利赛人和文士,他们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好儿子,因为他们没有出去浪费他父亲的钱财等等,但这个大儿子完全不能体会父亲的心,埋怨他父亲,不因他的弟弟回转而欢喜,反倒因祂的弟弟回来而发怒。

  2. 这正是当时的法利赛人和文士的光景。他们只不过看见那些税吏和罪人已暴露出来的罪恶,而完全看不见自己隐藏在内心和敬虔的外貌里面的败坏,他们完全看不见自己嫉妒和邪恶的心意。结果税吏和罪人悔改了,他们却没有悔改,反而论断批评,吹毛求疵。

  3. 我们若能把握着这些比喻的重心,在解释方面就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差错了。但比喻的细节若要细加推敲,就未必每一点都完全合逻辑,或每一点都可以有完满的解释了。就如一百只羊失了一只,为什么要将九十九只撇在旷野,而去找那失去的一只羊呢﹖为一只而撇下九十九只,岂不是冒更大的损失和危险﹖但因比喻的目的,在说明牧人如何宝贵失去的一只。法利赛人等既然自以为是没有失丧的,不需主的寻找;税吏和罪人却自知是失丧的,所以主耶稣要寻找他们,且接待他们。

  4. 所谓“旷野”未必限定很荒凉的地方,而实际上可能是指设在田野的羊圈,因为牧羊的人会在空旷的地方围起木栏杆,将羊圈在里面。说它是羊圈,也可说是“旷野”。但若为这些细节争论,就偏离了比喻的中心。

  5. 另一方面,牧人找到那只羊,就欢欢喜喜的扛在肩上回家。这种动作可以表明牧人对这失迷的羊的爱顾。适当的发挥,可以配合比喻的主题。过分的强调,就可能喧宾夺主,使人摸不清楚哪一点才是比喻的重心,失钱和浪子的比喻也都是同一原理。

各期文章 订阅本刊

寻找《金灯台》文章

※如果没有输入关键字,将会列出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