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刊

“这人将来如何?”

殷颖

 

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太一六:24)

  当耶稣在最后的早餐中,面谕彼得:“你年少的时候,自己束上带子,随意往来。但年老的时候,你要伸出手来,别人要把你束上,带你到不愿意去的地方。”(约二一:18)十分明显,耶稣对彼得讲的是年老时要失去自由,并且要为主牺牲生命。约翰在福音中记下:“耶稣说这话,是指彼得要怎样死,荣耀神。”随之主对彼得说:“你跟从我吧!”(约二一:19)耶稣基督在勉励了门徒之后,向彼得预言了他日后要面对的命运,要让彼得作好心理准备,彼得也并未祈求要免去此种遭遇,显示他愿意跟随主上十字架的决心。但却十分好奇地要了解,另一个人日后的命运:

彼得转过来,看见耶稣所爱的那门徒跟着,就是在晚饭的时候,靠着耶稣胸膛说:“主啊,卖你的是谁”的那门徒。彼得看见他,就问耶稣说:“主啊,这人将来如何?”(约二一:20-21)

  彼得此一提问,应为人之常情,因人习惯将自己与他人比较;特别是在同一环境中生活的人:境遇相若,地位相仿。但人的遭遇却往往不尽相同,有时且会有天壤之别。故彼得在得知日后自己的遭遇后,要问主另一位门徒日后是否与自己有同样的遭遇。而主的回答却是:

“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约二一:22)

  主的回答让彼得碰了一鼻子灰。主也并未正面答覆彼得的提问,只强调一句“你跟从我吧”,这句话值得每一个基督徒认真思索。

  基督勉励祂的跟从者,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才能跟从主,其中的道理,宜更加深思。十字架象征苦难与死亡,人人避之惟恐不及,连基督自己在受难前夕也踌躇再三,意图规避(太二六:39,42),何况是一般人?但十字架为救恩所在,没有十字架便没有救赎。所以基督在与其人性挣扎之后,毅然以神旨为归依,勇敢地背上了十架,走向死亡的各各他。信徒若要服从主的大使命,也应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而无可推诿。但十字架之苦难,却千异万殊;人人的际遇不同,苦难自然并非千篇一律。主的许多门徒,都背上十架为主殉道,但遭遇并不相同,例如雅各与彼得均为主殉道,其结局并不一样。

  神所创造的人各有不同的面相,各有独立的人格与思想,也各有不同的际遇。每一个人得救的经验不同,属灵的经验也互异。每一个人也都是神个别的拯救。救恩相同,但得救的经验却不一样。一个人不能完全抄袭或复制别人的经历。因此,人人有他自己的十字架。所以主才对彼得的好奇答以“这人将来如何,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教会中的同工与信徒之间所以会发生许多嫉妒纷争的事,多半起于相互的评比;在比较之下,爱心便会冷淡,嫉妒于焉滋生,人的灵命也因而沦丧了。

  主在“葡萄园的比喻”中(太二○:1-16),启示的道理,更为明确。葡萄园的主人召请工人,讲明一天一钱银子。后来主人在一天中陆续多次召请工人进园做工,及至晚上分发工资,先来与后到的均各得一钱。于是先来的工人便抱怨主人“不公”;因为先到的工时较长,而后到者工时较短,按人的“公平”原则,后到者如发一钱工资,则先来的“应该多发”,因为先来的工人是“整天劳苦受热”,同酬便为不公。主人说:“我给那后来的和你一样,这是我愿意的,我的东西难道不可随着我的意思用吗?因为我作好人,你就红了眼吗?”这个先进葡萄园的工人,像极了主所讲的“浪子的比喻”中那位大儿子(路一五:28-31),他同样认为父亲“不公”,抱怨父亲未给他“应得”的报酬。

  关于“葡萄园的比喻”中记载的“一天一钱银子”的工资,有人解释为一个人生命得救的基本救恩。这救恩人人相等,早得救晚得救,基本一样,都是恩典。人如有机会早一点得救,可以到主的葡萄园中做工,是一种快乐的享受。感谢还来不及,何来“劳苦受热”之说?这种怨叹的心态便十分可议。这与“浪子比喻”中的大儿子口吻一致。基督徒若以事主为苦,其生命是否已真正得救,应是一个疑问。而这人看到主人“多”给别人工资,便忿忿不平,发牢骚,将自己白白得到的救恩与他人相比,应完全不了解救恩的真义。主人在最后结语中说:“这样,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所以,这个在主葡萄园中埋怨“整日劳苦受热”的工人,恐怕终将失落。

  杜牧有诗句:“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人们是不是太喜欢时时刻刻拿别人的际遇与自己的作比较,而徒增无谓的烦恼?更重要的是,主人的东西应随主人自己的心意去运用,每一个人所得的无论多少,皆为恩典。获得恩典,便只应感恩。每一个人在神的眼中皆为宝贝,不分轩轾;但每一个人并不完全相同,恩典自然也无法千篇一律。不该因别人多得神的恩典而眼红。既为得救之人,便应严守自己的分际,不与他人相比。

  “这人将来如何?”干卿底事?我们只要能守住自己的本分,神对每一个人,虽然有不同的计画与安排,但肯定都是最好的。

 

金灯台活页刊第一三四期 08.3
作者殷颖牧师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