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于1967年,从纽约中华海外宣道会出版的福音月刊上,读到何卫中牧师的作品。当时,还未曾识荆,以为作者是年高德劭的老牧师;后来才知道,是一位很年轻的牧者。也许,更早时候,大概在生命月刊上也奉读过,可记不清楚了;如果属实,当更该是少年英秀了。
这本新著,是夫人何李梅丽执笔,文笔清丽,平易可诵。
火柱云柱万里行,单看书名,会以为是讲民数记的解经书,展阅才知其实不是;这是个人(家庭)的旅行纪录,行天路的纪录。
四十二年的经历,颇似以色列人的旷野行程四十二站。作者说:“去了七个大城市工作,搬家共十三次。”(页21)事后想来,犹觉可怕!书中虽然没见到发怨言和背叛的情节,却不乏天降吗哪的神迹。
1967年,著者伉俪从香港移民,到了大城市纽约。纽约人多,基督人不见得多,其中华人尤少。当时,何保罗先生没有什么差会或个人支持,也未机伶投靠洋人教会,而决定走艰难的窄路,打工“织帐棚”,在车衣厂工作维生,并艰辛的开始了向华人传福音的工作。“虽然为了生活要每日长时间辛劳的打拼,但没有失去当初许下事奉的心志,保守自己不被美钞所埋葬,每日祷告求主开工场路。”(页30)
先是家庭聚会,十七个多月之后,到1969年,才有了固定聚会的教堂,大小共二十八人出席,牧者乘专用单车探访;到1970年五月九日,按立为牧师。在按立牧师典礼前的晚餐,牧师还要先作厨师,劳苦的隆重准备饭菜,供应百余到会的嘉宾(页31-36)。这样的能耐,可能是绝无仅有。可是,那也是由于初创事工的艰难,是不得已也。后来,他牧养会众逾千的教会,就无缘大展长才了。
认识何牧师的人,都不能不承认他的坦率开朗,绝不是阴谋家的材料。因此,主给他“敞开的门”,住在教堂建筑旁,或教堂建筑内,使全家的生活,就像一本打开的书,展示在众人面前。个人以为,“驻堂”教牧自然不必定“住堂”,更不可赖着不走,但不妨有这样的准备,像使徒保罗般的心口“敞开”无隐。现在“隐私”成为权,但在华人中间,隐私始终是个负性语词,无隐无私才好。如果初期教会那么极端注重隐私,基督教到不了今天。
还有一事,不必为贤者隐。
1973年,作者一家成为美国人,那时教会也“成立”了(其实,教会的成立,是历史上近二千年前的事,很多人忘记)。他没有像有些人,坐守山头。他拿到了护照,旅行方便无碍,“立即到东南亚九个国家进行访问,并作巡回布道”(页43)。美国人,中国心,何等可嘉可敬!
作者在“后记”中结论说:
我们这一生,可以说是多姿多采,在此要深深的感谢,是主保守了我们四十余年牧会岁月能够安然度过,没有失脚。在往后的日子,真要求主保守晚节能够持守,不辱主名。(页215)
看完本书,没有困难,还感乐趣。颇能与郑果牧师同感:“文笔生动…经历传福音,建教会及宣教体验,也学习如何背十字架,其中的酸甜苦辣,都令人同情。…特介绍给关心神国的人。”(页12)
那么,不关心神国的人呢?可以作“石头记”来看:意思与红楼梦无关,而是随从约书亚的成例,立多块石头;每块石头,代表神的恩典:
“日后你们的子孙问他们的父亲说:这些石头是什么意思?你们就告诉他们说:以色列人曾走干地过这约但河…要使地上万民都知道耶和华的手,大有能力;也要使你们永远敬畏耶和华你们的神。”(书四:20-24)
其实,何牧伉俪,为人真实无伪,诚悫仁厚,以至会友对之戏谑,亦能够大度涵容,不以为忤,不愧爱心的长者。
书中历列四十年来,所有在何府作客的人,一无遗漏,真是不容易!我曾试过建立访客名录,但行之无恒,屡作屡辍。这显明何牧伉俪任事认真,又有爱心如同该犹,接待远人,足资效法。现在想来,教会有否组成接待委员会,以减牧者躬亲款客之劳?接待客人那么多,是否增加牧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伉俪的挚友朱志伟牧师,从何牧师身上看见,他是一个不只顾自己的人。作为第二次大战后的新一代开荒者,历经不少艰难,但眼光能看得远,心胸广阔,不仅“为美国华人教会的发展作出不少贡献”,更能“放眼于全地广大的禾场…世界上不少的地方,也有着他传福音报喜信的佳美脚踪。”(页14)对于这位口传,笔传,身传,差传的四传牧师,可谓知音。
基督教名作家林治生牧师,是何家的好友,对他们认识甚深,也是鼓励作者写本书的人,在序文中所说的,想来能先获众心:
这本火柱云柱万里行是本活的见证,不但可以给传道人借镜,还可以给神学院作教材,使人知道:“不是倚靠势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耶和华的灵,方能成事。”(页13)
人常爱用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名句:“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在多年前,刘翼凌写过一篇文章:“作者,你的名字是女人!”一字更易,就有意义得多,唤起教会姊妹们,勖勉女人从事写作,以文载道。深望读过本书的人,起而步其后尘。
金灯台活页刊第一四三期 09.9
作者于中旻博士前为新加坡神学院讲师。
火柱云柱万里行为本社出版之新书。
※如果没有输入关键字,将会列出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