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会的集体崇拜中,尽管每个教会崇拜的仪式不同,但祷告却是教会崇拜中的一个最主要项目;祷告是神人之间的团契与交通,突显个人与神的关系。在新约圣经中,主对于祷告的教训,多半着重于个人的私祷(太六:5-8);因这是每一个信徒,在日常生活中,要与神随时保持的交往。
但当许多人共同聚集在一起敬拜时,祈祷便成为一种共同的群体行为;许多人在一起时,人们对神的祈祷,多半采取两种模式:其一为司会者或被指定的信徒,作代表性的祈祷。这种祈祷,由一人向神发声,其余的会众同呼阿们,便成为共同的祈祷。这种由一人代表性的祈祷,又分两种方式,一是个人自由祈祷,没有固定的祈祷文。另一种是诵读仪式本中的祈祷文,这种祈祷文,多半是历代圣徒们传承的祷语,经千锤百炼,每一句祷文都铿锵有声,都是心灵的结晶与祷文的瑰宝。祷文的内容,涵盖众多的心声,并在最后同呼阿们。这种宣读仪式的祈祷文,也有启应的部分;即由领会者读前句,会众应后句,在启应中,使会众也能参与。
还有一种模式是同声开口祷告,而各教会共同采纳的公祷词,便为主唯一教导信徒的祷词,也就是我们日常用的主祷文:
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太六:9-13)
这段祷文,信徒不但能朗朗上口,而且多半都会背诵。而由于太熟稔了,在背诵时,便多半有口无心,而流为具文。在集体的崇拜中,许多祷文都是规定的仪文,司会者照本宣科,与会者同呼阿们。有时候两者均流于形式,完全失去了祈祷的真义。
为补救这种错失,许多教会便采取另一种方式,即同声而不同文。会众都开口,但各唱各的调,各人祷告各人的。这样便会形成另一种困境;即在同声祈祷时,会相互干扰,意念不易集中。为要表达自己的祈祷,便须大声祷告,声量盖过近旁人的祷声;但如近旁的祈祷者,也采相同的方式,便成为一种祷声的竞赛。而竞祷的结果,最后往往会不知所云。这样的集体同声祷告,有时会声震屋瓦,声传户外,甚至造成对邻舍的干扰。成为一种不良的“见证”。
习于群体同声但不同祷文的教会,这样祷告久了,便会养成一种习惯,对别人的祷告“充耳不闻”,能单独维持自己与神之间的交通。但这种集体祈祷,除予人以热烈的印象外,是否也或多或少的留下一些混乱的现象,应该是可以思考的问题。记得台北有一个以同声祈祷著名的教会,祈祷时,祷声震天,哭声匝地;周围的邻居不得安宁,只好报请派出所处理,媒体也多次作出负面的报道,这样的集体祷告,便不是一个好的见证。
在新约福音中,主只教导我们一处“公祷文”,其中却涵盖了人与神,及人与人之间的主要关系,与人生所需的各个层面,可说是一篇标准的祈祷。但若在共同祈祷时,流为具文,不但毫无意义,反而成为对神的不敬了。有时候人们还将“主祷文”当作聚会完毕时的结语来利用。当大家在共同诵读主祷文时,便意味着要散会了。甚至有时几个人在一起聚会,有人觉得不耐烦了,希望提早结束这个聚会,或者领会者想要结束聚会,都会提出,“让我们一起来公祷”,等“阿们”之后,大家便散会了。
欧洲有一个教会,在同声祈祷“主祷文”时,每祷一句,便敲钟一响,作为句号。让大家稍停,思想祷文的涵义,使口祷而心和,值得效法。
集体祈祷的最佳唯一祷文,便是主教导我们的祷告。这种公祷,同声同心,是最好的集体合一的见证,因为它不单是信徒的心声,也是主耶稣的要求。
金灯台活页刊第一四三期 09.9
作者殷颖牧师为文字工作者
※如果没有输入关键字,将会列出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