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刊

中西鬼节

于中旻

 

  黄昏后。按门铃或敲门的声音。开门时,发现门前站着戴狰狞鬼面具的孩子们,有的穿着女巫式的黑色长衣,张开袋子乞讨糖果。
  十月三十一日,“鬼魅”猖行的“万灵节”。再次提醒我们,这个鬼世界,孩子们也在变成鬼。

鬼节溯源

  万灵节(Halloween),或称诸圣节前夕(All Hallows' Eve),是源于英格兰和爱尔兰节日。按照古时凯勒特(Celt)和撒可逊风俗,收成完毕,就是新年前夕,在高处举火,可辟除恶灵。在那天,把草原上牧放的牲畜赶回家里,家族,邻舍,聚集狂欢;据说,死去家人的灵魂,也回家来参与盛会。根据罗马凯撒(Julius Caesar, 100-44 B.C.)的记述,高卢族和凯勒特族人中间,公元前四世纪时,有种督依德(Druids)祭司阶级;他们是族中知识和宗教的权威,相信灵魂转生,死者的灵魂会再投胎转世(学者认为是源自印度的婆罗门教),并且杀人献祭。凯撒提庇留(Tiberius,在位A.D. 14-37 见路加福音第三章1节)禁止这种宗教,但其风俗流传下来。

与异教混合

  大约在第五世纪时,基督教传入不列颠诸岛;至六七世纪时,始普遍盛行。热心的传教者,误以为人数增加就是增长的成绩,为了争取当地人归信的数字,往往在信仰上与异教文化妥协。于是,把凯勒特人的狂欢节日,与诸圣节前夕的庆祝混合,其中的宗教风俗,也就保留下来,成为传统。
  到十九世纪后期,爱尔兰移民才把这种风俗带到了美国。也许,起初只是为了有趣,并未曾考究其起源。以后渐渐盛行起来,闹得太过分,使人生厌。“不招待,就使坏!”(Trick or Treat!)本来假定是恶作剧的手段,但有时孩子们在讨不到糖果的时候,就真个对那家人破坏,有的打破人家门窗,招致纠纷。

华人的鬼节

  按华人的旧俗,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一般人称之为“鬼节”。七月中,是秋收的时候。民家把竹劈开,作成三脚,上面放些米饭,素食,祭享先人,称为“盂兰盆”。(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至于“盂兰盆”的来源,是出于伪佛经盂兰盆经,由“乌蓝婆拏”梵语译音转成,原来的意思是“倒悬”,是说死去的父母受苦很厉害。“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之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之恩。”
  而道教则以为七月中元“要日夜诵经,饿鬼囚徒,亦得解脱”。
  这样看来,由中国秋收的季时,家里的人聚筵享乐,怕饿鬼无依,会来找麻烦,也就对他们招待。佛教和道教都看上了这个方便的日子,也就成为他们的节日。其实,中国传统的宗教,本来就是不纯粹的,教义和神佛都互相通融。

媚鬼与心鬼

  “不招待,就使坏!”是中国人与鬼打交道的传统思想。不行法治的经验,使“敬你三牲,还我五福”的原则,用于应付官,也应付鬼;可怜的老百姓,知道两方面都是惹不得的。年终送灶的时候,想出用麦芽糖粘住灶君的嘴,要老天常年派驻家中的“特务”“上天言好事”。这种公然行贿赂,媚鬼求安求福的事,几乎在各地各族的祭祀风俗中都有。这也就是“红包政策”的普遍实行,反映社会状态。至于媚灶的风俗,远在孔子之前就有了。
  至于华人的祭祖风俗,有人以为与孝道有关,又与圣经十诫中“当孝敬父母”相提并论。但推究来源,各民族的祭拜先人,都与罪疚心理有关;罪疚发生惧怕,而媚鬼求福避祸。因此,连主张厚葬丰殓,慎终追远的儒家,也说:“祭而丰,不如养之薄”;真正的孝道,在于生时孝敬,好好奉养,死后没法补救。而对于已死的先人,固然可以记念,但只有效法他们的善德义行,不是崇拜祭奠。
  基督徒孝敬父母,是由于神的吩咐;在生养鞠育之外,父母更事为神的代表,把神的旨意和真理,传递教导儿女。因此,免除了罪疚的感觉,也就不存着惧怕,不要去祭奠祈禳。

基督徒立场

  不过,鬼是有的;却不是死人变成的,是出于那恶者撒但魔鬼。圣经说:“全世界都卧在那恶者手下。”(约壹五:19)可见魔鬼是有权势的。
  但基督徒却是例外。圣经说:
你们是属神的,并且胜了他们;因为那在你们里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我们知道,凡从神生的,必不犯罪;从神生的必保守自己,那恶者也就无法害他。我们知道:我们是属神的。(约壹四:4,五:18-19)

  神是众光之父,万福的源头。要蒙福得平安,需要认罪悔改归向神,相信接受主耶稣基督,作神的儿女,有神的保守,自然不怕“鬼叫门”。
  信主的基督徒,要“自守,远避偶像”(约壹五:21),不可与世界和异教风俗混合,受他们同化(林后六:14-18)。因为神是忌邪的神;光明和黑暗不能相交。基督徒不要以为在真理上妥协是小事;不要任由孩子们参与鬼节活动。
  在积极方面,基督徒应该借此机会,把神的真理传扬给世人,正如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在我们以先的榜样。他于1517年十月三十一日诸圣节的前夕,借节日会众聚集的机会,把“关于赎罪券效能的辩论”九十五条,张贴在威登堡诸圣堂的门上,为了要邀人辩论,显明真理。结果,发展成宗教改革运动,一时风起云涌,教会得洁净,福音得传开。

 

金灯台活页刊第一四九期 2010.9
作者于中旻博士前为新加坡神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