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刊

天国子民的特质—敬虔的生活

林增声

 

经文:彼得后书第一章1至11节

  彼得后书写作目的之一,是要教导我们作为天国子民,如何活出敬虔的生活。使徒彼得发现在当时社会,出现了一些假教师迷惑信徒。所以他在本书开首,就劝勉信徒,要“认识”神和主耶稣。
  “认识”(ἐπίγνωσις)这字在原文是一个名词,在本书出现四次(一:2,3,8;二:20),意指对“主耶稣基督的知识”(knowledge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彼得提醒信徒,惟有增强对耶稣基督的认识和知识,才能透过以下三方面,来活出一个敬虔的生活:

一.要认识耶稣基督的大能力(一:1-3)

  彼得教导我们,要认识耶稣基督是那位“呼召”我们的主,祂是“荣耀和美德”的源头,祂也是我们学习“美德”的最佳榜样。当我们愿意回应这呼召,就能倚靠“神的神能”,来活出一个“敬虔的生活”(3节,“生命”和“敬虔”是同义词)。

  这“神的神能”,是指从主耶稣而来的复活大能力,当我们信主的那刻,这“大能力”重生了我们,并赋与我们活出新生命的能力,这新生命具备了神的一切美善特质;这就如一个初生婴孩,他已经拥有人一切的特质,只要给婴孩适当的食物和照顾,他就能长大成人。换言之,主不但呼召我们成为基督徒,并给与我们这新生命的大能力,使我们能活出一个敬虔的生活。

二.要拥有耶稣基督的特质(一:4-7)

  何谓“敬虔的生活”?这包括两个层面,从消极的层面,这是指“脱离世上从情欲来的败坏”;从积极的层面,这是指“与神的性情有分”(4节)。在圣经中,甚少用“神的性情”(divine nature, θεῖος φύσις)这个字,因为这字在异教社会中,常用来描写“神明的特质”,例如在当时世代,正流行一种歪理,就是人可以倚靠自己的智慧来操练自己,最终就能拥有神明的某些性情和特质,甚至人最终可以脱离物质世界的肉体躯壳,变成灵界的神明。当时教会的信徒,正受这些异教思想影响。

  彼得有见及此,就一再重申,人不能靠今生的哲学操练,来脱离物质世界的败坏;人也不能倚靠神明的力量,使自己化身为神明;我们只能透过耶稣基督的救恩,才能拥有“神的性情”。这不是说我们变成神明,而是指我们拥有从神而来的新生命,和新性情,使我们可以在今生中,不但不会同流合污,还可以活出圣洁敬虔的生活,从而彰显出天国子民的特质。

  彼得接着在5至7节,将信徒应有的特质列举出来,这清单是以“信心”为基础,以“爱心”(ἀγάπη)为结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灵命成长的阶梯,好像一加一地加上去,但若按原文意思,却没有这递增之意;经文只是说要以“信心”为根基,并以殷勤的态度,来加入以下七种的信仰特质:
1.“德行”:我们若有得救的信心,并且让这新生命成长,就必然会产生“德行”。这字的原文,与第3节的“美德”是同属一字,泛指一切好行为。这正如雅各书所说,一个真心信主的人,必然会将信仰实践在生活中,产生相应的好行为。
2.“知识”:我们不但要有好行为,也要加增对耶稣基督的“知识”,因为祂是一切美德的源头。
3.“节制”:这是指在生活的每个层面,都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使我们活在圣灵管治之下。
4.“忍耐”:忍耐的真正意义,是在这个不属神的世代,坚守信仰的原则,从而离开罪恶。
5.“虔敬”:这是指要过一个讨主喜悦的生活。
6.“爱弟兄的心”(φιλαδελφία):这是指肢体之间的彼此相爱,这也是基督徒的记号。
7.“爱众人的心”(ἀγάπη):彼得强调人若对耶稣基督有真正的认识,就必然会敬爱神,也会真诚爱人;换言之,基督徒不但要彼此相爱(φιλαδελφία),也要爱身边的人(ἀγάπη),用生活见证来吸引人归主。

三.要进入耶稣基督的国度(一:8-11)

  也许以上的“美德”清单,与现世道德主义者所倡议的目标和期望,有很多相仿之处;但假若我们能够倚靠这位“用自己荣耀和美德召我们的主”,这份“美德”清单,就能成为我们灵命更新的方向。彼得最后将两种人生结局摆在各人面前:
1.成为“眼瞎”,以至“失脚”和“闲懒不结果子”(8-10节);
2.信心得坚固,以至能“丰丰富富”地进入“耶稣基督永远的国”(11节)。

  亲爱的弟兄姊妹,你想成为一个结果子的基督徒,抑或空手地迎见我们的主?这很在乎我们能否认识主的呼召,并倚靠圣灵所赐的能力,在生活中实践以上的“美德”;这样,我们的信心不但能得以坚固,并且我们能将神的爱,从自己扩展到主内肢体,最终透过对别人的关爱,将这福音带给未得之民。盼望我们每位忠心跟随主的天国子民,都能回应主的呼召,活出主的特质,和结满果子来进入神的国,这样就是神所喜悦的敬虔的生活。

 

金灯台活页刊第169期 2014.1
作者林增声先生为香港葵涌平安福音堂传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