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刊



文字的沟通性,布道性和造就性

杨百合

 

  今天传播媒体虽然很发达和先进,但文字仍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没有脱节。
  有人清早起来,便翻开报纸阅读;身为基督徒,应该先读圣经。圣经是以文字记载神的话语,神选用文字作为记录祂话语和信息的工具,因为文字有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特色。当时,神透过先知传讲的话语和信息,已随着时间而消失了。而以文字记载的话语和信息,仍然保留下来,让我们今天可以阅读和领受。
  文字的功用很多,本文只略谈沟通性,布道性和造就性。

文字的沟通性

  有一次,保罗想到罗马去,所以“在祷告之间,常常恳求,或者照神的旨意,终能得平坦的道路往你们那里去。…只是到如今仍有阻隔。”(罗一:10,13)
  保罗为什么要去罗马呢?不是为了做生意赚钱,而是想与他们有沟通,他说:“因为我切切的想见你们,要把些属灵的恩赐分给你们,使你们可以坚固。”(罗一:11)但为何神没有开路“到如今仍有阻隔”呢?一定有神的美意。
  保罗想,我去不成罗马,怎么办呢?他想到文字,可利用文字,把想与他们沟通和分享的信息写下,带到他们当中去。人不能去,但文字能去,结果,他写了罗马书。罗马书的写作,是因为“阻隔”;如果当时没有阻隔,保罗去成了罗马,试问他还要写罗马书吗?不用写了,因他已面对面地跟他们沟通。罗马书可以说是保罗十三封书信中最有分量的一封,却是因“阻隔”而产生的。负面的“阻隔”却产生正面的益处,真是“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罗八:28)
  三十六年前,我受委托出版一份刊物,要给刊物起一个名字,我想到“桥”,桥能沟通两岸,于是我决定选用“文桥”作为刊名。我编文桥时,在刊物封面列出三句诗:“谁为你为我造一道桥,让我沿桥走入你心,让你沿桥走入我心。”原来文字是沟通的桥梁,透过文字,可以彼此沟通,彼此了解。

文字的布道性

  约翰写约翰福音的目的,是“要叫你们信耶稣是基督,是神的儿子,并且叫你们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约二○:31)
  约翰写作有一个使命,就是要借着布道性的文字,叫人读了信主得救。
  近年来,蒙主施恩,让我写了一些福音单张,交给新加坡逐家文字布道会出版。有几种福音单张,如“新年新希望”,“欢天喜地迎国庆”,“人离世犹如搬家”,“没有耶稣的圣诞节”等,在东亚发行,分发数以百万计的数量,我虽未到东亚,但彷佛已涉足其间,把福音传给他们。
  1990年代,我在一间中文小学执教,来了一位新校长,知道他二十多年前曾经慕道,但现在没去教会了。我想,是否可有办法帮助他重归教会的怀抱?那时,我刚看了一本书,是台湾宇宙光出版社出版的灵魂的悸动;书里有许多动人的见证,包括一些名人和大学教授等信主的见证。我读这本书后很得帮助,心想一定也可以帮助我的上司。
  那天,我敲校长的门,进去校长室,对他说:“校长,这里有一本很值得看的书,请你抽空看一看吧!”我怕他很忙,没有空,所以从十多篇的见证当中,用铅笔钩出五,六篇,对他说:“无论如何请你看一看这几篇。”过了几星期,我再次进入校长室,问他是否有看那本书,他说看了,不但有钩的那几篇看了,连其他的也都看了。这本书果然帮助了他,从此他在主日便到教会参加崇拜。大约两年后,他接受水礼成为基督徒。我问自己:“他重归教会怀抱,是我的功劳吗?”不,是文字的功劳,我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已:把一本书从我的手传递到他的手。

文字的造就性

  使徒行传第十七章1至12节记载保罗在两个地方讲道,先到帖撒罗尼迦,然后到庇哩亚,而庇哩亚的会众比较通达,除了甘心领受保罗所讲的道之外,还天天考查圣经。他们考查圣经目的是要晓得保罗所讲的道是否真确,结果相信的人不少。
  他们天天考查圣经,附带可能还有一个原因:保罗所讲的信息,激励了他们渴慕主的真道,他们巴不得保罗多讲几堂信息,但保罗行色匆匆,当天就离开他们。他们为了弥补听道的不足,所以天天考查圣经。而考查圣经是一种阅读的举动。
  是的,阅读能弥补听道的不足,有许多课题如“灵恩运动”,“同性恋”,“预定论“,“灵性低潮”等等,讲台无法详细传讲,只好透过阅读去了解。
  多年前,我看了一本书神与人之间,该书是整理自唐崇荣牧师一次在台湾主讲神学讲座时的录音。我读了得到很大的帮助,好像到了台湾聆听他讲道一样。他讲道是声音,整理成书时,把声音“变”成文字;我们阅读时,用眼睛碰那些字句,字句便还原成声音,看他的书,犹如听他讲道。
  如果我们每天阅读十五分钟,一分钟二百字,十五分钟就可读三千字,一个月九万字,就可看完一本书;看完一本书就如参加了一次神学讲座或退修会,一年看十二本,就参加十二次,灵性怎不会长进?

 

金灯台活页刊第176期 2015.3
作者杨百合弟兄为退休教师

插图:Agnes Leung(agnesleu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