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刊



作忠心的福音管家

林增声

 

经文:哥林多前书第四章

  哥林多教会出现严重的结党纷争,保罗在哥林多前书第四章,用了“管家”的比喻来处理他们三个灵命问题,并且教导我们如何作忠心的福音管家。

一.不要论断,要多体恤(1-6节)

  哥林多信徒的第一个灵命问题是“论断”。保罗在第四章开宗明义地说:“人应当以我们为基督的执事,为神奥秘事的管家。”(1节)这暗示当时哥林多教会,不知道保罗是基督的“执事”(servant, ὑπηρέτης)和“管家”(stewards, οἰκονόμος);保罗透过“管家”这比喻,来纠正他们对保罗职事的误解。
  在古代罗马的贵族家里,主人在众多的奴隶中,会挑选一位最能干和最忠心的,委任他为管家,负责管理整个家族大小的事务。保罗在此强调他是“神奥秘事的管家”,这“奥秘事”泛指福音。换言之,保罗是被神呼召,以向神尽忠的态度,来作福音的管家,履行这传扬福音的职责。
  保罗说自己不计较被人论断,但为何他要用那么多的篇幅来处理这件“极小的事”(3节)?从第6节就可知道当时的背景:“弟兄们,我为你们的缘故,拿这些事转比自己和亚波罗。”“转比”(apply, μετασχηματίζω)意指保罗将上文的管家比喻,“应用”在自己和亚波罗身上。原来除了保罗之外,还有亚波罗和彼得,也曾拜访哥林多教会,其后教会分为四党(一:12),其中以亚波罗党的势力最大,甚至公然论断保罗!
  在人际关系中,关系越密切,就越多机会发生冲突;若不妥善处理分歧,便会造成两个伤害:第一,从教会层面来说,彼此论断最终会导致教会分裂,福音被人毁谤。第二,从个人层面来说,信徒若随意论断别人,他们的灵命就不能成长。在这里,保罗集中处理个人层面的灵命问题:哥林多信徒将保罗与亚波罗相比,这是一个灵命不成熟的行为。他们“自高自大”,“贵重”亚波罗,“轻看”保罗;他们这论断的行为,尤如分裂教会。
  在本段经文中,“论断”(3节)和“判断”(4节)在原文是同一个字(judge, ἀνακρίνω);和合本将第3节有关人向人的批评翻译为“论断”,第4节有关神向人的评价翻译为“判断”。其实,这两节都是指某人站在审判者的地位,来审判别人的功过;但问题是,谁有资格成为别人的审判者?法官在法庭审理案件,是理所当然的;但论断别人的人,却成为别人的审判者,当别人表现达不到自己期望,就说别人的坏话,批评对方的不是,这是灵命不成熟的表现。
  保罗提醒信徒,不要在教会内耗,论断各领袖的长短:“时候未到,什么都不要论断,只等主来,祂要照出暗中的隐情,显明人心的意念。”(5节)将来每一个信徒都要站在基督的审判台前。求主使我们以他人为中心,学习尊重和体恤他人;应当用友善的态度,在合适时候澄清误会,来修复关系,不再论断别人。
  我们必须紧记:不要论断,要多体恤,因我们要被神审判。

二.不要自夸,要多谦卑(7-13节)

  哥林多信徒的第二个灵命问题是“自夸”。“自夸”和“论断”可算是孖生兄弟。人之所以论断别人,是因为心中骄傲,看不起对方,因而论断别人的不是。当我们追溯哥林多前书第一章26节,就知道哥林多人在信主前,有三个“不多”:“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贵的也不多”,虽然如此,神仍赐福教会,使信徒能“凡事富足,口才知识都全备”(一:5)。我们要问:为何这些福分却成为信徒灵命成长的障碍,甚至引致结党纷争?原因很明显:这些福分被据为己有。哥林多信徒虽然信了主,但却骄傲自满,以为自己的灵命高超,但实质却仍停留在婴孩阶段(三:1)!
  在第7节,保罗连续反问他们三个问题,要唤醒信徒三件事:要将眼目转向神,要知道一切恩典都是从神领受,要知道人若自夸就等同否认神的赐与。在第8节,保罗语气变为强烈:“你们已经饱足了,已经丰富了,不用我们,自己就作王了。”保罗继续在第9节用了“一台戏”的比喻,来嘲讽那些自满的信徒。“一台戏”(spectacle, θέατρον)是指当时在罗马斗兽场所上演的一场剧,其情节是极其血腥和极不人道的。这些圆形剧场,表面作表演之用,但实质是一个斗兽场。当罗马军兵凯旋回来时,得胜的将军带领军兵入城,战败的俘虏会被安排在行列之末;在巡游期间,这些战俘不但会被人嘲笑和羞辱,而且当他们抵达斗兽场时,就要与凶残的野兽搏斗,直到死地,借此来娱乐观众。
  在这台最残酷的戏中,谁是得胜的将军?谁是战败的俘虏?从第7至9节我们得知两件出人意表的事:(1)那得胜的将军,竟然不是保罗,而是嚣张骄傲的哥林多信徒,因为他们“作王了!”;(2)那战败的俘虏,竟然是保罗和使徒们,而且是神使他们成为战俘:“神把我们使徒明明列在末后,好像定死罪的囚犯。”
  保罗在此反映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观。对哥林多信徒而言,他们认为信仰代表追求个人的权益,并且要透过自夸和论断来抬高自己;但对保罗而言,信仰却代表为主牺牲,并且要付代价跟从主。在第10至11节,保罗列举了他在传福音时遇到的六种危难:软弱,被藐视,又饥又渴,赤身露体,挨打,没有一定的住处;此外,在第12至13节,保罗用了三对平行句,来讲出他如何回应这些苦难:“被人咒骂,我们就祝福;被人逼迫,我们就忍受;被人毁谤,我们就善劝。”
  当时的信徒或许不能理解,为何保罗面对咒骂,不但没有还口或报复,反倒祝福,并善劝那毁谤他的人?对保罗而言,他清楚知道,除了忠心,还要以谦卑的态度,来作主的福音管家。我们常常以为谦卑代表被动和懦弱,或是自我贬低;但圣经教导的谦卑,却是一种积极的力量,是一个灵命成熟的表现。若我们能学习耶稣基督的谦卑,我们就能有力量来承认错误,承担责任,甚至愿意为别人的好处,而放下自己的权利。
  我们必须紧记:不要自夸,要多谦卑,因为一切都是从神领受的。

三.不要羞愧,要被警戒(14-21节)

  哥林多信徒的第三个灵命问题是缺乏警戒。要成为一个忠心的福音管家,必须接受警戒,并且被主的爱挽回。正如保罗一样,他虽然严厉地责备哥林多信徒,但为免他们误会被羞辱,他的语气由讽刺转为温柔,他的教导由责备转为警戒:“我写这话,不是叫你们羞愧,乃是警戒你们,好像我所亲爱的儿女一样。”(14节)
  保罗提醒哥林多信徒:“你们学基督的,师傅虽有一万,为父的却是不多。”(15节)“师傅”是指当时一些有学识的年老奴仆,他们被主人委派,负责教导少主成才;保罗要哥林多信徒反省,他们可能有多位师傅,例如亚波罗和使徒彼得,但却只有一位属灵父亲—保罗,因为他们是保罗用福音生出来的。
  这位属灵父亲,不忍心看见信徒仍然是属灵婴儿,所以在第16节请求他们“效法我”。许多父母都像司令官发号施令,要求儿女绝对遵照自己的吩咐;很少父母会像保罗,以身作则,以言教和身教,来让儿女效法自己,借此建立儿女正确的价值观。我们应当效法保罗,作忠心的福音管家,用忠心,谦卑和受苦的态度,来为福音作见证。
  在第20节,保罗警告那些论断他的人:“神的国不在乎言语,乃在乎权能。”意思是指信仰的力量不在乎某人的演说技巧,而是在乎他们的属灵生命。保罗挑战那些自高自大的信徒必须受警戒,并给他们两条路:“你们愿意我带着刑杖到你们那里去呢?还是要我存慈爱温柔的心呢?”当我们犯错时,神也会给我们两个选择:“刑杖”或“慈爱”。你会选择哪一样?
  我们必须紧记:不要羞愧,要被警戒,并被主的爱挽回。

  求主怜悯我们,使我们灵命成长,懂得选择天父的慈爱,以至能够有自新的机会,不但不论断,不自夸,并且能够尊重人,体恤人,以及被主的爱来挽回;好让我们在神的家中,能成为忠心的福音管家,履行基督耶稣的大使命,使别人与我们同得福音的好处。

 

金灯台活页刊第178期 2015.7
作者林增声先生为香港葵涌平安福音堂传道人

插图:Agnes Leung(agnesleu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