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刊



从诗篇看悲喜交集的人生(二)

黄朱伦

 

  读诗篇须产生一种人生透视,而其中一个必须的媒介,就是要从文体角度来读。因此,我们必须对“哀歌”和“赞美诗”等等文体有所认识,否则就是还没找到开门的钥匙,根本无从进去。例如家谱,当我们读创世记第五章的家谱时,必须从家谱的文学特色来解经,并要考虑其风格和目的是什么。若能了解家谱文学的特色,就能知道怎样去分析家谱,这样就能够捕捉到焦距,其解经方法和解经结果自然就是正面的,而其教导也就正确。因此,经文的文体类别必须成为解经的一个主要考量。

  如果五卷诗篇代表诗人的人生五部曲,我们就可以尝试从中寻找诗人如何透过文体和结构来表达个人的人生体会与透视,从而了解诗人五部曲的人生智慧。因此我们要一卷一卷按次序的分析,从每一卷不同文体的诗篇编排,来探讨诗人对悲喜人生的体会、生命的挣扎和信仰的内涵。假如悲喜人生中没有了君王诗、信靠诗和智慧诗,人生智慧就缺乏完整;我们每读一篇不同文体的诗篇,就会对悲喜人生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就能从诗篇来体会悲喜与我们人生的关系。君王诗和智慧诗描写了诗人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从丰富的人生经历中,体会更有深度的人生智慧,即以智慧透视人生。

一.第一部曲的整体结构和文体特色

  诗篇第一卷(1至41篇)的第一篇是智慧诗,第二篇是皇室诗,接下来三十九篇当中约十九篇是哀歌,而只有八篇是赞美诗和感恩诗。卷一的结尾(41篇)是一首君王诗。

  如果卷一的文体特色表达了诗人的人生经历,那么他的人生第一步充满伤感和许多的悲情,并不好走。第一卷共有四十一篇诗,减掉扮演引言的头两篇诗篇,如果余下三十九篇代表诗人三十九天的生活,而每一天由一首诗篇表达诗人当天的人生经历和体验的话,就可见差不多每两天就有一天是哀歌,也就是人生有一半的时间是哀歌,这是何等可悲的生活。每五天只有一天是喜乐的(第一卷只有八篇感恩赞美诗),人生只有五分之一的时间是快乐的,这种人生实在是充满悲情,不容易度过。诗人是以什么心态来看待和诠释个人的处境?我们可以从诗篇卷一的基本结构排列与诗歌文体类型略见端倪。

二.诗人的人生智慧:公义、慈爱与权能的神

  在诗篇第一和二篇之后,连续是好几篇的哀歌,而哀歌在诗篇卷一之中竟然占了差不多一半,可见人生许多时候似乎是多灾多难;但卷一结尾的第四十一篇是一首充满信心期待耶和华神眷顾的哀歌,内容叫人深得安慰与激励,也带来盼望。以下是较为详细的分析。

  第一篇是智慧诗,以神的话为根本,处理神的智慧与公义,带出义人与恶人的道路的对比。第二篇是君王诗,带出神的君权与民间君权和“世上的君王”的对立;神是公义的神,全能的神。但从第三篇开始,连续是哀歌、哀歌、哀歌。一个确实跟随主的信徒,面对着切身的信仰与经历互相矛盾时,有何盼望?

  第一篇可说是整本诗篇的引言,引出了诗人的信念——那些喜爱和遵行耶和华律法的人,凡事都会顺利,而且义人和恶人的道路与结局不同;但第三篇以后的内容却恰恰相反,有一半是哀歌,似乎在否定第一篇的人生哲学。如果第一篇代表我们的神学人生观,这样编排是不是互相矛盾?神真的是公义的吗?如果诗篇反映人生,那么卷一就好像表达了义人的人生充满哀情。为什么卷一是这样编排的?又为何它的结束却是颂歌(诗41:13)?而且五卷诗篇都是如此结尾。这里似乎有些特性,使我们更想知道到底作者有什么目的。

  第一篇诗篇的人生前设是相信神一定会带领我们的人生,也深信蒙神带领的人生必定是一个有福的人生,故诗篇第一篇开头的第一句话:有福的!而第二篇是皇室诗,皇室代表神掌管这个世界,即使世上的君王起来反抗,神都要掌管,而且指向弥赛亚——永远的君王。诗人使我们看到耶和华是一位公义和拥有绝对权能,宇宙的君王,并且祂也是我们世人和个人的君王,要带领我们的人生。可是,接下来一半的诗篇都是哀歌。如果诗篇反映人生,这样会彼此矛盾吗?蒙神带领的人生真的是有福的人生吗?神真的是统管万有权能之君吗?这样的编排不是矛盾吗?是凑巧吗?也有可能不是凑巧啊!如果不是凑巧,那么这样的编排有什么意义?

  诗篇第一和二篇合起来,是以“有福的”为开始:“有福的人:不从恶人的计谋…”(诗1:1-2),以“有福的”为结束:“…凡是投靠他的,都是有福的。”(诗2:12)可见这两篇是一个整体(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文圣经的编排里,第一和二篇的第1节之前没有小字,而接下来的第三篇和之后连续几篇的第1节之前都有小字注明题旨和背景)。这两篇作为全部诗篇的头两篇,是要告诉我们:一个属神的人若要拥有有福的人生,惟有建基于神的话,且建基于神是统管宇宙全能与公义的君王;为祂而活,将一生交在祂的手里,是最为有福的。诗人一生献上自己,要遵行神的话,信靠这位神,遵守祂的律法,并且坚信他所事奉的这位神是公义的、全能的,祂的旨意必然成就!

  诗篇卷一的整体内容,虽然与扮演引言角色的第一和二篇似乎自相矛盾,使人信心动摇和充满疑惑,但是诗人却仍旧认定神,仍然不疑惑,充满忍耐,坚忍到底。诗人在编排整卷诗篇时,刻意借着最后一首诗篇和最后一节表达了他坚定的信念,表达了他的回应,而这也反映了哀歌题材所表达之希伯来人的信仰特色。

  诗篇卷一反映诗人经历人生苦境,被敌人恶待,这在占了整卷一半的哀歌中流露无遗。但是,诗人在卷一总结时仍然充满信心和盼望:第四十一篇说到“使我永远‘站’在你面前”(诗41:12),对比着第一篇“恶人必‘站立’不住”(诗1:5)。诗人仍然坚信神的公义与掌权,义人必得站立,他以颂歌赞美作为结束:“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是应当称颂的,从永远直到永远。阿们,阿们!”(诗41:13)诗人仍然毫无疑问的期待拯救,期待神恩待他,因此一开始就宣告他是有福的(诗41:1),这与第一卷的开头第一句“有福的人”遥相呼应:

有福的人:不从恶人的计谋…(诗1:1-2)
关怀穷乏人的有福了…(诗41:1)

  诗人处在极度困苦的环境中,恶人和敌人存奸诈的心和用各种手段恶计来害他,而神似乎没有听到他的呼求,没有看见他的苦情,没有采取任何行动。诗人在极其失望,甚至可能会远离神的时刻,忽然间有一个信心的升华,他继续相信神,抓住神的圣约与信实:神绝不会离弃属祂的子民,特别诗人是一个正直的人。因此,诗人坚信神的救恩快要临到,神的公义就快要彰显,恶人必被审判,那位所期待公义的君王(弥赛亚)快要显现,于是诗人最终以赞美神的颂歌作为结束。

 

金灯台活页刊第184期 2016.7
作者黄朱伦牧师为本社总编辑。本文的经文录自《圣经新译本》。

插图:Agnes Leung(agnesleu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