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刊

树与果子的关系

殷颖

 

经文:路加福音第六章43至45节

  提到人的生命与其结果的因果关系,耶稣基督讲了“树与果子”的比喻。

“因为没有好树结坏果子;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凡树木看果子,就可以认出它来。人不是从荆棘上摘无花果,也不是从蒺藜里摘葡萄。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路6:43-45)

   基督直言:“没有好树结坏果子,也没有坏树结好果子”、“人不是从荆棘上摘无花果,也不是从蒺藜里摘葡萄。”这种教导,真是好得无比。因这两种植物与它们所结的果实,绝然不同。如此浅近的道理,人人皆知;但道理虽浅近,人却不一定都能懂。其中不易懂的,就是主以植物比喻的人类:“善人从他心里所存的善,就发出善来;恶人从他心里所存的恶,就发出恶来;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基督的比喻是以物喻人,比喻虽很显浅,但道理却极深奥;而谁是善人、谁又是恶人呢?耶稣在另外的教训中说过:“祂叫日头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太5:45)可见主在这里讲的善人应即为好人,而恶人便应为坏人。这两种人都应在神的大爱中,而这两种人却是同根生,皆为人类始祖亚当的后裔,既为同根又连枝,何以又分出好人与坏人,善人与恶人?这两种人在始祖犯罪时,都在人的原罪中坠落了,但也都包涵在神的大爱中,以及在耶稣十字架的恩典里,都应可得到救赎。因此,如果这两种人都愿接受主的救恩,并且认罪悔改,也都会成为“蒙恩的罪人”,亦即“因信称义”的义人。但若有些人,如路加福音第十八章9至14节中主所讲的那位税吏,他认罪之后,主说:“这人(税吏)回家去,比那人(自诩为义人的法利赛人)倒算为义了。”基督在这个比喻中所讲的法利赛人,自以为义人,反倒成为不义的人。那自以为罪人的,却因认罪悔改反倒成为义人。与“两种果树”的比喻连在一起,“善人(蒙恩的罪人)由他心中所有的善(蒙恩之后的改变),就发出善来,恶人(不悔改反自以为义者),由他心中所有的恶(人的原罪加上本罪)就发出恶来,何为义人与善人,及何为坏人与恶人,便十分明白了。

   主在“两棵果树”比喻中,所真正要讲给门徒听的,是强调两棵树,及其所生产的善果与恶果之因果关系。先有了树,之后才会结出不同的果子,树是“因”,果是“果”。雅各书告诉我们说,人有了信心(因信而得的义),便必须要以其行为表现出来,其所表现的就是行为(义之果)。“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心,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呢?这信心能救他吗?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地去吧!愿你们穿得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什么益处呢?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必有人说:你有信心,我有行为;你将你没有行为的信心指给我看,我便借着我的行为,将我的信心指给你看。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错;鬼魔也信,却是战惊。虚浮的人哪,你愿意知道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吗?”(雅2:14-20)这里所说的正是基督徒的“善行”,而这些善行是因为信者得救之后,所自然生发出来的善果,是由这棵树而出(因信称义者所结出之果),是自然的善果。人在尚未悔改、尚未称义之前,所生发出的是恶果,也即先有树,而后才会有果。

   所以,人的一切“善行”,均在“因信称义”之后所生发出的果实,并非人自己的功劳。人如未由罪人改变成为义人,便只能生发出恶果,没有善果。所以人的善行不能算为功劳,若以为“善行”可以换取得救,便是因果的倒置。此为马丁路德之“唯独恩典”的最重要证明。

 

金灯台活页刊第193期 2018.1
作者殷颖牧师为文宣士。本文为作者“纪念马丁路德改教五百周年论述”之其中一篇。

插图:Agnes Leung(agnesleu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