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刊



经火炼的信心

陈终道

 

经文:约翰福音十一章1至45节

   这段经文记载耶稣使拉撒路复活。神借着伯大尼一个小家庭所受的试炼,显出耶稣基督是生命之主。让我们看看这个家庭如何在苦难中荣耀神。

一.主所爱的人也会生病吗?

   这个家庭只有三个成员:马大、马利亚和拉撒路,圣经没有提及他们的父母,可能已经去世。姊弟三人相依为命,圣经明讲“耶稣素来爱马大和她妹子并拉撒路”(5节),这小家庭里每个人都是主所爱的。但拉撒路患病,而且死了。

   伯大尼家庭是主所爱的,然而主所爱的人都会遭遇苦难。因为人类犯罪后,都有共同的遭遇:生老病死,打击挫折。这伯大尼家庭所遭遇的,是疾病与死亡的打击。神所爱的也会病会死,问题是马大和马利亚如何面对试炼。神并非允许所有人都受这样的试炼,因为不是人人受得起。神允许某人受一些试炼,因为神有特别的旨意在他身上。例如约瑟被卖,从父亲的爱子变为外邦人的奴隶;约瑟可以埋怨的事有很多,但他所受的试炼使他成为神所重用的器皿。若果约瑟受不起那些试炼,他就会失败像普通的人一样了。

 二.主耶稣有没有听祷告?

   当拉撒路生病的时候,马大和马利亚“就打发人去见耶稣说:主啊!你所爱的人病了”(3节)。这句话是一个祈祷还是一个通知?她们没有要求耶稣医好拉撒路,但她们对主有很大的信任,知道拉撒路是主所爱,祂若知道他生病,一定会医治他,不必多说,让祂知道就够了。

   这样美丽和充满信任的祷告,主耶稣有没有听呢?有时我们说耶稣不听祷告,因为我们求得不对,或是对主没有充满的信心。但这两姊妹所讲的话表示她们对主完全信任。主耶稣有没有听她们这美好的祈祷?如果主听了祷告,何以拉撒路死了?

   其实耶稣听了她们的祷告,不过不是照着她们所期望的医治拉撒路。她们信任耶稣,但在信任之中很自然有一个期望,就是耶稣一定会医好拉撒路。主耶稣不照她们所期望的为她们成就;祂所成就的是远超过她们的期望,只是她们当时感受不到罢了。“耶稣听见就说,这病不至于死,乃是为神的荣耀,叫神的儿子因此得荣耀。”(4节)祂在所居之地仍住了两天才动身(6节)。这些记载显示耶稣早已胸有成竹,不过没有告诉那传消息的人祂要怎样做而已。

   我们要学习领会神如何应允祷告。在我们的观念中,神照着我们的祈求成就,就是祷告蒙应允;若神没有照着我们的想法成就,或是拖延时间,或是用另一种方式成就,我们就不觉得是神答允了祈祷。我们常希望神照着我们的祷告十足地成就。从这段经文可见,神应允了这两姊妹所求的,但不是照她们的方式成就。她们信心所受的试炼是普通人受不起的。因为她们是主所爱的,也是爱主的,所以神允许她们受比别人更深的试炼,因为知道她们受得起。而她们的见证也更深地感动历代的基督徒。

 三.她们的信心是否胜过试炼?

   到底马大和马利亚是得胜还是失败呢?她们打发人去见耶稣时,心中充满信心和希望,但眼看弟弟病情日重一日,最后竟死了,她们的信心还能继续下去吗?

   按圣经的记载,可以算出两地相隔有一段路程,假定报信的人回程用了一天,到伯大尼把主的话告诉马大马利亚时,拉撒路已死了。主说不会死,却实在死了,叫人怎样相信呢?向来可靠的主耶稣,为什么这次靠不住呢?不过,她们虽然受到这样大的打击,但是她们的信心并没有崩溃,对耶稣仍然十分尊敬,这就是她们得胜。她们虽感到悲伤失望,但并没有因这缘故离开主。

   到了坟墓,耶稣哭了。耶稣不是为拉撒路的死哭,因为祂已定意要叫他复活。祂哭是为了活着的人,看见在罪的权势下死亡带给人类的痛苦而悲叹。祂来是要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魔鬼,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来2:15)。耶稣吩咐人将石头挪开,呼叫:“拉撒路,出来!”拉撒路就出来了。这个神迹是在主死而复活之前不久行的,借此显明祂是生命的主。祂所启示给人认识的,是借着祂的死而复活,人类能够得着永生,这才是祂最终的目的。

 四.能否借试炼荣耀神?

   神借着伯大尼家庭对主的爱与完全的信任,完成了这个神迹。感谢神,这对姊妹真正能承受这样的考验,借着苦难荣耀了神。每一个苦难、试炼、挫折、打击,在我们身上都有一种使命,可以叫我们完成神的旨意,叫神在我们身上得到荣耀。人生的际遇虽各有不同,但大致上没有人不遇到试炼。神借着各种不同的试炼来造就我们,使我们成为这时代的见证人。希伯来书说:“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祂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神宝座的右边。”(来12:1-2)我们常注意的是上文第十一章许多见证人许多不同的经历,但我们更要注意:神也要我们加入这见证人行列之中,成为云彩般的见证人中的一朵云彩。

 

金灯台活页刊 第218期 2022.3
作者陈终道牧师[1924-2010]为《金灯台》活页刊创办人。本文为陈牧师的遗稿,由其家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