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灯台》活页刊

不能不说—撒福音种子

杨百合

 

  1977年11月间,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在马来西亚八打灵路德楼举行“星马基督教写作讲习班”,讲员有许牧世教授、林治平教授、张晓风副教授、殷颖牧师等。来自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地的“笔兵”约有四十位。大家几天在一起研讨,又有良师指点,得益良多。为了大家能继续团契,彼此互勉,便成立“基督徒写作团契”。

  成立了团契,就应出一份刊物。谁来创办和主编这份刊物?没想到黄牧师指着我说:“杨弟兄,你去办吧。”我想起一句话:“如果你要害一个人,就叫他编一份刊物。”但我的“太极拳”打不好,推不掉,只好靠主的恩典承接这份重任。这份刊物要用什么名字?我想到“文桥”。在《文桥》的封面,标出:“谁为你为我做一道桥,让我沿桥走入你心,让你沿桥走入我心。”

为何不能不说

  这次写作讲习班,有一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个六十多岁的姐妹,在营会曲终人散的当儿,拿出一本纪念册来,要弟兄姊妹留下金玉良言作为记念。我好奇,想要知道张晓风姐妹在纪念册上留下什么字句,我看她只写了四个字:“不能不说”。

  “不能不说”这四个字太简单了;张晓风姐妹是名作家,应该有许多富有哲理的文句可以写。后来,我发现这四个字有圣经背景:使徒行传第三章记载,彼得约翰到圣殿里祷告,有个生来瘸腿的人,向他们求赒济。彼得定睛看他,对他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们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那生来瘸腿的果然起来行走,进入殿里走着,跳着,赞美神。众人都很惊讶,彼得乘机讲了一篇很感人的道,有五千人信主。这件事,宗教领袖知道了,满心不悦,禁止他们传讲耶稣。彼得约翰说:

“听从你们,不听从神,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们自己酌量吧!我们所看见所听见的,不能不说。”(徒4:19-20)

  原来“不能不说”有这样的圣经背景,就显出它的分量来。

  彼得约翰有“不能不说”的传福音精神,张晓风姐妹在纪念册写上这四个字,也表明她有这种传福音精神。而你和我呢?

如何“不能不说”

  “不能不说”,但要怎么说?换言之,要怎样传讲传音?

  我信主之后就想要传福音。在1970年代,我在金马仑执教。一天早上,有个爱主的青年对我说:“杨弟兄,我一天向三个人传福音!”我瞪着眼睛望着他,对他说:“你怎样传?这么厉害!”他从衣袋里掏出三张福音单张来,说:“我出门时,把三张福音单张放进衣袋里,遇见朋友就传递出去,那不是向三个人传福音了吗?”哦,对呀!一张福音单张是一篇精彩的福音短讲,分发三张出去,就等于向三个人传福音。我受那弟兄的影响,出门时衣袋里总是带着福音单张。

  不能不说,向邻居说。记得某天早上,我出门时,看见邻居在洗车,我就想,应向他传福音,最好的方式是递给他一张福音单张。我知道他是我同事L的好朋友。单张还未递给他,我先对他说:“L老师最近信了耶稣。你知道他信的是什么吗?这里有篇文章介绍他的信仰,请你抽空一读,好吗?”这时,我把单张递给他。

  不能不说,向陌生人说。有一个时期,我到外地讲道,通常乘搭Buduraya的巴士,车站就在茨厂街附近。茨厂街有许多美味可口的小食,我特别喜欢吃那一档鱼片粥。我常提早去,吃了搭巴士。有时,我在那里吃鱼粥的时候,希望能与同桌享用鱼粥的人聊聊,传递福音的种子。一次,有个中年妇女与我同桌吃粥,我想要怎样打开话匣子,跟她谈话。我忽然觉得那天的鱼粥比较咸一点,便对她说:“早安!请问今天的鱼粥是否咸了一点?”她摇摇头说:“不会呀!”我觉得咸,为何她不觉得?我想起,平时我在家,自己煮早餐,煮得比较清淡。打开话匣子聊了一阵子,我问她:“请问,你相信这天地之间有一位真神吗?”她突然被我这样一问,不知怎样回答。我就拿出一张福音单张〈21世纪的人还相信有神吗?〉,递给她,说:“给你参考的,不妨一读。”看看搭巴士的时间差不多了,我便离去。

  不能不说,向任何人说。有一次有幸受邀到怡保一个教会讲道;聚会的时间到了,弟兄姐妹徐徐走进礼拜堂。我后面有个姐妹快步走到我前面,对我说:“杨先生,很感谢你,你是第一个向我传福音的人!”我望着她,一时想不起她是谁。后来想到了,她是一个直销员,几年前到我家推销产品,临走时,我给她一张福音单张。也许她拿到我的福音单张读了,没有立刻信主,但留下“神爱世人,耶稣爱我”的印象,后来说不定是在福音布道会中接受了主,或有人与她谈道时信了主。

  派福音单张给人,是撒福音种子。圣经说:“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诗126:5)今天我们努力撒种,就有收割的一天。撒了种,何时收割,我们不知道。但知道:有撒种就有收成,没撒种就没有收成。

  让我们凭着信心,以“不能不说”的精神,把福音的种子撒出去吧!

  

金灯台活页刊 第229期 2024.1
作者杨百合弟兄,马来西亚人,原任教职,现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