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已经谈论了基督徒在基督里享有美好人生的关键因素(注一),本文续论信心如何使我们“吸收”基督的美好人生。
其实,人绝对不能活得像耶稣一样。按照圣经的教导,人只能通过耶稣的灵与基督合一而进入基督自己的故事,让耶稣的故事逐渐展现在人的生命上。那么,人怎样接受或占耶稣的故事为己有呢?其开端往往是人对自己的人生的不满或消极评价,诸如“我的罪太多了”、“我这没有福气的人”等评价,会令人靠着圣灵的感动羡慕耶稣的故事而渴慕把它活出来。最能让人定睛耶稣是那些迫使人审视自己故事的失败与逆境。当那些使我们骄傲的事物叫我们丧尽脸面,或当我们失去我们最珍爱的事物时,我们就开始向往更美好的人生,求神赎回自己的苦难。但这一切只能在耶稣的故事里找到。不过,为了能让自己的故事流进到耶稣的故事里,人要避免自高与自卑这两个极端情结。自高者以为自己的人生已够漂亮,故对耶稣的故事不甚重视;自卑者以为自己的故事太悲惨,故对耶稣的故事感到不敢奢望。
正如阿奎那(Thomas Aquinas, c. 1225-1274)指出,信心就是把追求神的大渴望和承认自己的罪与软弱的大谦卑结合于一身的心态。信心的渴望与谦卑使人容纳神自己,从而接受耶稣的故事(基督将自己赐给我们,这等于说祂给的是自己的生命,也等于说祂给的是自己的故事)。保罗说他可以与基督合一(“得以在祂〔基督〕里面”),“不是有自己因律法而得的义,而是有因信基督而得的义,就是基于信心,从神而来的义”(腓3:9)。因此,我们能进入耶稣的故事里,是信心使然。这么说,信心是自己的坏故事和基督的好故事的联合力,而通过信心,我们的坏故事被转化为有意义且带来复活的“死”。照此,信心会改变过去、决定现在、创造未来。之所以决定现在,是因为借着信心,耶稣的故事与我们的故事现在就开始联合在一起了;之所以改变过去,是因为通过信心,从我们与基督的联合中,过去的失败和痛苦会在整个新的故事中有不同的意义了;之所以创造前途,是因为透过信心,我们的故事,不管有多少失败,最终还是会有幸福美满的结局。信心之所以能如此转变往昔、当下和未来,是因为信心既是容纳耶稣的故事的器皿,又是耶稣的故事在我们的故事中的展现。
信心使我们一方面向往基督自己的美妙人生和祂的恩典(渴望),另一方面承认自己的人生实质上是与神为敌的故事(谦卑)。扫罗与基督相遇时发现,他过去的所谓敬拜神的美好人生本来是抵挡神的坏故事。当他这以律法为面具的私欲凶相毕露时,扫罗才醒悟了:只有恩典,而不是迷惑他而使他骄傲的宗教行为,才能拯救他。多年以后他写道:“‘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值得完全接纳的。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可是,我竟然蒙了怜悯,好让基督耶稣在我这个罪魁身上,显明祂完全的忍耐。”(提前1:15-16)神恩典的表现不只是罪得赦免,更是耶稣与保罗在故事上的交换,或保罗与基督的合一。十字架上所发生的可以说是故事上的交换:耶稣经历我们故事的坏结局,而信基督的我们则不必经受这本来是属我们的结局,反而在自己身上开始经历耶稣美好的人生。那么,所谓交换其实是联合,因为我们的故事可以说是进入了基督的故事里头,而结果是耶稣承受我们的悲剧而我们分享耶稣的胜利。耶稣和我们在故事上的交换带来了称义:在神的眼前,披戴了主耶稣基督的我们(加3:27)已借着基督的十字架被算为义人。
当保罗以福音之光反思他及所有罪人的生活时,他发现:罪恶化每个人的故事为悲剧;因为受制于罪恶是等于过着与神为敌的人生,而其结局是与神这生命的源头隔绝(即地狱)。在十字架上,耶稣活出了我们人生的坏结局而使我们蒙受赦免。此外,虽我们还有罪也还会跌倒,但那坏结局已经被基督全面承担了。在此,称义可以这么解释:即或信徒的故事有很多能使它成为悲剧的软弱和罪过,信徒故事的美满结局已经被保证了,因为基督已经承担了信祂之人的悲剧。再者,在基督里被称义意味着人终于与现实的至高主宰和解了。人觉得残酷的现实是人的对手,因人尚未与他的造物主和好。这不是说神虐待了人,但人类堕落后,世上的现实缺乏了神充满慈爱的同在了,所以人在感到被现实或神拒绝后想“自我称义”。进入了耶稣的故事后,我们被万物的主宰接纳了。因此,正如死亡和自然定律不能战胜耶稣一样,现实的一切可怕事物也无法挫败与基督的故事合一之人。
信心也可以理解为信者对最美好的故事(即耶稣的人生)的向往(渴望)和对自己的不漂亮的故事的承认(谦卑)。如此,信心意味着人的价值观的改变。正如扫罗变成保罗之后说:“然而以前对我有益的,现在因着基督的缘故,我都当作是有损的”(腓3:7)。保罗这句话可以如此解释:过去对我来说是使故事更精彩的那些条件(财富、美貌、本事等),现在对我来说反而是虚化、染污故事的因素,因它们在我故事中的存在没有让我认识最能使我的故事变得漂亮的耶稣基督。保罗在这段经文中所用的“益处”和“损失”都是商业字眼,但这并不是说信徒必有做生意的头脑,而是表示信心晓人以真正之利害,使人为了无量的后福敢于和甘于撇弃各样蝇头微利,以免因小失大。进而言之,根据保罗在三章7节所用的动词“当作”的含义(“认真考虑”;注二),我们可以得知:信心不反理性也不否定个人的幸福;信心固然超越理性和个人幸福的考量,但正因此,信心给人的价值判断才是最理性也是最符合个人的利益的。这也说明,通过信心,我们可以看破了世界标准故事的欺蒙性。
保罗继续说:“不但这样,我也把万事当作是有损的,因为我以认识我主基督耶稣为至宝。为了祂,我把万事都抛弃了,看作废物,为了要得着基督。”(腓3:8)这意味着保罗所抛弃的不仅是信主前的事(谱系、宗教成就等等),也包括信主后那些能叫保罗骄傲的事(事奉效果、神学卓见等等)。加尔文说,这不表示保罗要撇弃人生的所有好事,但保罗所抛弃的是他对这一切好事的倚靠(注三)。保罗所抛弃的是这些事物的偶像角色,而非事物本身。但正因为如此,只要神要求,保罗随时都可以放弃这一切。进而言之,作为神自己的恩惠,那些叫人享受的事物都是好的,但当我们要利用神所赐的福来作为荣耀自己的工具,这些事物就沦为偶像了(这是偶像崇拜的属灵定律)。
保罗所提的“至宝”(人不能没有宝贝,问题是你的宝贝是真还是假,是永久的还是短暂的)在此也是指人最大的理想、人生的最终目的(故事的结局)。因此,我们的考虑理应如此:既然耶稣是人生的内涵与目的(包括:与耶稣同在、分享耶稣的故事和效法耶稣等目的),所以我们要通过一切事物享受耶稣,也通过这一切事物的缺陷而加深对基督的爱。成败得失因此不是目的本身,乃是机会。这样我们也学习超越世上的成败得失而活。由于世界还不断诱惑信徒,我们透过信心总要以耶稣的故事解释自己的人生和自我。
“从保罗的信主经历学习重新编写人生故事”系列全部六篇已连载完毕。作者戴永富博士目前任教于美国创欣神学院。本文的经文录自《圣经新译本》。
插图:Agnes Leung(agnesleung.com)
※如果没有输入关键字,将会列出全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