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灯台》活页刊



哪来的稗子?

陈梓宜

经文:马太福音十三章24至30节,36至43节

 

 “天国就像一个人把好种子撒在自己的田里。众人睡觉的时候,他的仇敌来把稗子散布在麦子中间,然后走了。麦子长苗吐穗的时候,稗子也显露出来。田主的仆人前来对他说:‘主人,你不是把好种子撒在田里吗?这些稗子是哪里来的呢?’”(太13:24-27)

  在马太福音中,这“麦子和稗子的比喻”紧接“撒种的比喻”(太13:1-23)之后。两个比喻虽然同样使用撒种的事例,但种子和土地在两个比喻中所指的并不相同。在撒种的比喻中,种子是天国的道,落入四种土地,带来不同的结果。而在麦子和稗子的比喻中,是同一块田地里有两种种子,代表两种人。这比喻指出这世上有人是天国之子,有人是那恶者之子;主耶稣使我们明白世上有“稗子”,也教导我们如何面对这些“稗子”。

 一.要认清楚世上有“稗子”

  哪来的“稗子”?在这段经文中,译作“稗子”的希腊文ζιζάνιον是指Lolium temulentum(注一),一种貌似麦子的有害杂草,混在麦苗之中生长;有译本将之译为“杂草”,有的将之译为“毒麦”。“稗”往往是指Echinochloa crus-galli,是稻田里的杂草;“稗”,“禾别也”(《说文解字》),似禾却是草,吸走田地养分,打击谷物收成。有趣的是,“稗”与“败”同音,一读到“稗子”还真容易想起它们就是那些败坏人们的恶人恶事。

  主耶稣解释,“稗子”是那恶者之子,那撒“稗子”的仇敌是魔鬼;田地是指这世界;那个撒好种子的是人子,而好种子是天国之子(太13:37-39)。主耶稣来到世上传福音,呼召人们成为天国之子。与此同时,仇敌魔鬼在世上不断危害天国之子。比喻中那个趁着人睡觉时鬼鬼祟祟来散布“稗子”的仇敌是那恶者魔鬼,而“稗子”就是世上一切跟随魔鬼的人。那恶者的工作,就是散布毒草来危害麦子的成长。恶者之子制造诸般诱惑,叫天国之子追求世界的享乐,不愿意付代价跟随主。恶者之子使人生活艰难,叫天国之子为生计而忧虑烦恼,不能先求神的国和神的义。恶者之子引诱天国之子离开真理;他们偷偷地贴近信徒,甚至披着羊皮混入羊群之中,吞吃羊群。从启示录七教会的情况可见,有异端和假教师出现在教会中,引诱信徒去敬拜偶像,贪爱钱财,过淫乱的生活。这些“稗子”危害信徒的生命,打击教会的成长,自第一世纪直到如今。

  既然明白世上有“稗子”,知道那恶者一直在搞破坏,天国子民就要警醒,不但不被“稗子”影响信仰生命,反而更努力作工来帮助麦子成长。另一方面,主耶稣教导我们要忍耐等候,直等到将来审判之时,神就会消灭这些“稗子”。

 二.要耐心等待“收割的时候”

 “仆人说:‘那么,你要我们去把稗子拔出来吗?’他[田主]说:‘不用了,恐怕你们拔稗子的时候,把麦子也连根拔出来。让它们一齐生长,等到收割的时候吧。收割的时候,我要对收割的工人说:先把稗子拔出来,捆成捆子,好拿去烧掉,而麦子却要收进仓库里。’”(太13:28-29)

  虽然出现了“稗子”,但当麦子仍然生长时,不宜把这些毒草拔出。因为它们与麦子一起生长,根部彼此缠绕;拔走毒草,就同时将麦子连根拔起。所以麦子需要与毒草共存,直到收割的时候才彼此分开。

  如同麦子需要与“稗子”共存,天国之子在世上也要忍受恶者之子的侵害,直到“收割的时候”:

   “正如稗子要被拔出来用火焚烧,这时代的终结也要这样。人子要差遣祂的众天使,把一切使人绊倒的事和作恶的人,都从祂的国里挑出来,丢进火炉里。他们在那里要痛哭切齿。那时候,义人在他们父的国里,要像太阳一样发出光芒。”(太13:40-43)

  当主耶稣再来审判万民的时候,一切使人绊倒的事和作恶的人,将会被挑出来丢进火炉里;相反,“麦子”在新天新地里不再有哀哭和痛苦。我们要忍耐等候,直到主耶稣再来。在等待的期间,信徒有艰难和痛苦,因为“稗子”仍在危害我们;但稗子终必失败,麦子却得保存。这是我们的盼望。

  “丢进火炉里”使人想起但以理的三个朋友。但以理书第三章记载,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造了一个巨大金像,命令所有人民,每逢听到有乐器奏响,必须向金像俯伏敬拜;凡不俯伏敬拜者就要被丢进火炉。但以理的三个朋友,沙得拉、米煞和亚伯尼歌,因为坚拒俯伏敬拜金像,就被尼布甲尼撒王下令丢进火炉。沙得拉他们的遭遇,正好说明神的子民在世上需要面对那恶者之子。国家立了恶法,要求人民敬拜偶像来向国王效忠;但沙得拉他们不受恶人威胁,不向恶法低头,他们坚拒敬拜偶像,坚信神能够拯救他们。结果,神出手相救,他们三人在邪恶的世代中为主作了美好的见证。

  世上有“稗子”;在世上,天国之子需要与那恶者之子共存。不过,最终在火炉里被焚烧的,是稗子。主耶稣是那位在天上掌权的荣耀之主,我们要坚定信靠祂,在邪恶的世代中坚持跟随祂,到了收割的时候,我们就会在天父的国里与主耶稣同享永远的荣耀。

(注一)‘ζιζάνιον’, A Greek-English Lexicon, H. G. Liddell , R. Scott, and H. S. Jones, eds., (Oxford: Clarendon, 1940).

 

作者陈梓宜传道为金灯台出版社总干事兼总编辑。本文所引之经文取自《新汉语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