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灯台》活页刊



士师记前言和结语的信息

林增声

 

  士师记的人物如底波拉、基甸、耶弗他、参孙等的事迹我们都耳熟能详。假若我们能从以下两方面细看士师记,就能发掘本书更多的属灵教导。

一.“士师”的意义

  “士师”(judges)的希伯来文为שֹׁפְטִים,是一个分词(participle)作名词之用,这名词用法在士师记出现于二章16至19节,泛指耶和华所兴起的“士师”。其实,本书作者特意将“士师”定义为被神兴起的领袖,其功能是拯救百姓,脱离敌人之手;因此,他们被称为百姓的“拯救者”(deliverer,例如:俄陀聂,3:9-10;以笏,3:15)。此外,作者也以动词שׁפט(“作士师”,可译为“治理”)来描述这些拯救者治理以色列人(10:2-3;12:7-9)。当耶和华的灵降在士师身上,他们就能完成拯救的工作。

 二.士师记的脉络

  表面看来,士师记是由不同士师的事迹结集成书,但若留意本书结构,便可见作者刻意加入前言(prologue)和结语(epilogue),并且各有两部分:

  • 前言I 1:1—2:5 以色列人未能赶出迦南人
  • 前言II 2:6—3:6 以色列人未能事奉耶和华
  • 主体 3:7—16章 六位大士师、六位小士师的事迹
  • 结语I 17—18章 犹大伯利恒的利未人—信仰背道
  • 结语II 19—21章 以法莲山地的利未人—道德背道

1. 两个前言(1:1—3:6)

  这两个前言有相似的结构,例如,两个前言都以约书亚为开始,并以违命的结果为结束;两个前言都追述以色列人昔日曾遵命,但其后却违命,最后耶和华宣告,因百姓违命,祂会将他们交在仇敌手里。此后神虽然兴起士师,以色列人仍然趋向败落,因为他们“不听从士师,竟随从叩拜别神,行了邪淫,速速地偏离他们列祖所行的道,不如他们列祖顺从耶和华的命令”(2:17)。

  在第一前言中,有三个正面人物:迦勒、押撒和俄陀聂。迦勒不但夺取希伯仑,还鼓励勇士攻取底壁(1:11-15),结果俄陀聂回应呼召,夺取了底壁,并且得到迦勒女儿押撒为妻。可惜正面的例子只属少数。例如,虽然犹大攻取耶路撒冷城(1:8),但其后的便雅悯支派却未能赶出城内的耶布斯人(1:21)。虽然犹大能够夺取迦萨,但因平原的非利士人有铁车,所以未能将他们赶出(1:19)。此外,玛拿西、以法莲等支派,采取共融政策,没有将迦南人赶出(1:27-33),导致日后以色列人跟随迦南人拜偶像,迦南人就成为他们“肋下的荆棘”和“网罗”(2:3)。

  其中讽刺的有两件事,就是当约瑟家要攻打路斯城(伯特利),他们与城中一人立约,要他指示进城之道,结果城虽被攻破,可是这人却建立另一座路斯城(1:22-26),换言之,迦南人的路斯城仍在,只不过搬到别处而已;这表示以色列人没有按神的吩咐将迦南人全然赶出。另一事是当上一代长老离世后,新一代却不认识耶和华,甚至去叩拜迦南诸神明(2:11),这反映以色列人的信仰传承完全失败。

 2. 两个结语(17:1—21:25)

  士师记有两个结语,分别是十七至十八章和十九至二十一章。第一结语论到犹大伯利恒的一个利未人(17:7),为了生活,在以法莲山地的米迦家里当祭司,后来找到机会,变成但族的祭司。第二结语也论到一个利未人(19:1),但他的住处刚巧与第一结语所记的利未人相反。这第二结语所记的利未人住在以法莲山地,却往犹大伯利恒娶妾,后来这妾返回父家,这利未人就前往伯利恒寻找他的妾。这利未人在回家途中,在基比亚城险遭侮辱,他为求自保,把妾交出被当地人强暴。他为了报仇,就将妾斩成十二份,传送以色列全境;然后隐瞒事实,将矛头指向基比亚人(20:4-7),结果由于便雅悯人包庇基比亚人,导致便雅悯全族几乎被以色列人灭绝。

  总体来说,两个前言和两个结语都显示以色列人离弃耶和华,敬拜偶像。虽然起初三位好士师拯救百姓脱离仇敌,但后来以色列人一直走下坡,最终演变成失败局面。作者在本书最后一节总结:“那时,以色列中没有王,各人任意而行。”(21:25)这整句或上半句也重复出现在书中(17:6; 18:1; 19:1)。

  究竟作者是否认为百姓任意而行,是因为“以色列中没有王”?综观以色列历史,他们虽然被神拣选,但却一直离弃神;日后他们虽然立国立王,但国家却亡于亚述(主前722年)和巴比伦手中(主前586年)。历史让以色列人知道,惟有当众人尊神为王,才能扭转各人任意而行的歪风。所以神不断透过先知预言弥赛亚的降临。及至弥赛亚的应许实现,耶稣基督降生,成为世人的终极拯救者。盼望我们汲取士师记的教训,不要像以色列人任意而行,却要以基督耶稣为王和救主,行神眼中看为正的事,忠心事主,等候祂的再来。

 

作者林增声传道目前于美国三一神学院进修旧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