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原因(2:2)
“我是奉启示上去的,把我在外邦人中所传的福音对弟兄们陈说,却是背地里对那有名望之人说的,惟恐我现在或是从前徒然奔跑。”(2:2)
保罗为什么要再上耶路撒冷去?他的动机可以作一切事奉主之人的榜样。他说:“我是奉启示上去的”,信徒行事的原则不是凭自己的喜欢,乃是凭神的指示和引导。保罗正是这样。神启示他、引导他,他便依着神的指引而上耶路撒冷去。他教训以弗所信徒:“凡事要奉我们主耶稣基督的名”(弗5:20),在此便看见他自己怎样奉神的旨意行事。
按使徒行传十五章的记载,保罗这次上耶路撒冷,也是为真理的辩护而去。当时那种为真理争辩的需要,可能就是神启示他应当上耶路撒冷的方法之一。那时有些主张基督徒必须受割礼的人到安提阿,声称信徒“若不按摩西的规条受割礼,不能得救”(徒15:1)。保罗和巴拿巴与他们大大争辩,终而上耶路撒冷取决于众使徒。
另有解经者以为本处所记,不是指徒十五章之事,乃是指徒十一章29至30节,及十二章25节之事,即在革老丢年间发生饥荒,保罗、巴拿巴带着外邦信徒的捐项上耶路撒冷的那一次(参圣经新译,证道出版社出版)。
保罗虽然不是喜欢与人生事的人,但在真理方面却常与人争辩。这不是因为他自己好胜心切,乃是为使真理得以保存,因他所争辩的都是关系福音的基本要道。他所传“因信称义”的道,最易引起当时人之反对,然而这救恩的基本真理,正是我们今日所需要辩护、不容损害的真理。对于个人的逼迫或毁谤,保罗“宁可让步”(罗12:19),但在凭恩典得救的真理上,他却绝不退让妥协。
“奉启示上去的…”显明他此去是出于里面的感动和引导;而为真理的争辩,是环境上的需要。这两方面的因素,使他认为应当上耶路撒冷去,以便在众使徒之前,对这重大的问题作一项公决,对于以后传福音的工作十分有利。这样,环境的需要和他内心的感动互相配合,使他清楚知道,这次上耶路撒冷的行程是神的旨意。
除了以上两个理由以外,他也要借着这个机会,向犹太信徒见证主的恩典—主如何借着他拯救许多外邦人的灵魂。按徒十五章3节的记载:“于是教会送他们起行,他们经过腓尼基、撒玛利亚,随处传说外邦人归主的事,叫众弟兄都甚欢喜”与本章“把我在外邦人中所传的福音,对弟兄们陈说”互相对照,显见他此行已充分利用见证主恩的机会,随时坚固、帮助、激励信徒在真道上站稳,没有虚耗任何时间或行程。
保罗向外邦人传福音,虽然并不乞求人的赞许或支持,但他却乐意让人知道神怎样向外邦人施恩,让犹太信徒也能得知神恩典的丰厚,分享属灵的喜乐。
另一方面,这些事实的报告足以证明外邦人能像犹太信徒一样因信基督得救,无须先受割礼(等于入犹太借),这乃是神的旨意。否则,这专向外邦人传道的保罗,他的工作怎么能有这么好的果效,又得着神这么大的赐福?
“所传的福音”说明保罗向犹太信徒所报告的,不是他自己的才干与勇敢,乃是神的福音,在那些没有神的外邦人中所发生的果效。显然保罗不但很会传道,也很会报告工作,使人从他的报告中看见神的恩典而大受激励。
“却是背地里对那有名望之人说的…”,这些有名望的人大概是当时犹太信徒中有地位的人,包括使徒在内。按下文第6节末说:“那些有名望的,并没有加增我什么”,紧接着第7节却说:“反倒看见了主托我传福音…正如托彼得…”似乎暗示彼得是在有名望的人之列。况且保罗在此既未指明“有名望的人”是谁,谅必是当时信徒所共知的人物了。但若以为这“有名望的人”是指加拉太教会中传割礼的人,是较难取信于人的。“背地里”原文 idian 意即私下的,或僻静的。在路加九章10节译“暗暗的”,太十四章13节译作“独自”。保罗为什么要私下向有名望的人陈述?这“私下”大概不含坏的意思,而只是说明是在一种非公开性的、圈内的,只向比较有程度的人,作较亲切的交通之下述说的意思。
“唯恐我现在或是从前徒然奔跑”,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要强调他向耶路撒冷弟兄陈述在外邦传道之情形,目的是为要证明外邦人可以不必受割礼得救。这件事极为重要,他唯恐耶路撒冷的弟兄对于外邦信徒可以不受割礼而因信称义仍有所疑惑,那么,他就自认是徒然奔跑了—在促使耶路撒冷的弟兄们了解外邦信徒一样可以因信称义的事上,他完全失败了!
“现在或是从前徒然奔跑”,美国新标准译本作 might be running, or had run, in v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