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太书读经讲义



陆 在安提阿责备彼得(2:11-21)

读经提示

  1. 彼得在安提阿受责于保罗,显示他们之间在地位上关系如何?
  2. 彼得在安提阿所犯的是什么错失?有什么重大意义?保罗当众严责是否过分?彼得对保罗的责备态度如何?
  3. 根据15至16节分点说明因信称义的真理。
  4. 试解释17至18节。
  5. 默想二章20节比较我们自己的经验,有什么矛盾之处?
  6. 试总结全段的要训,可分为多少要点?

第二章

11后来矶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责之处,我就当面抵挡他。12从雅各那里来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饭;及至他们来到,他因怕奉割礼的人,就退去与外邦人隔开了。13其余的犹太人也都随着他装假,甚至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14但我一看见他们行得不正,与福音的真理不合,就在众人面前对矶法说:“你既是犹太人,若随外邦人行事,不随犹太人行事,怎么还勉强外邦人随犹太人呢?”15我们这生来的犹太人,不是外邦的罪人,16既知道人称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连我们也信了基督耶稣,使我们因信基督称义,不因行律法称义,因为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人因行律法称义。17我们若求在基督里称义,却仍旧是罪人,难道基督是叫人犯罪的么?断乎不是。18我素来所拆毁的,若重新建造,这就证明自己是犯罪的人。19我因律法,就向律法死了,叫我可以向神活着。20我已经与基督同钉十字架;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并且我如今在肉身活着,是因信神的儿子而活,祂是爱我,为我舍己。21我不废掉神的恩,义若是借着律法得的,基督就是徒然死了。

  本段记载显明使徒保罗与彼得之间,在地位上并无阶级之分别,都以真理为绝对的权威。所以当彼得所行的不合真理时,保罗也可以责备他。这件事特别被提起来,是要让加拉太信徒知道,虽然彼得按资历说比保罗先作使徒,且系耶路撒冷总会之柱石,但他们在主面前无上司与下属之关系,如一般世俗机构那样。反之,他们都是站在一样的地位上都是神所设立的使徒有同样的权柄和真理的启示。他们彼此都有一种在真理中互相敬重、顺服的责任。无论那一方面有了错失,他就应当受真理的更正和劝告,是不能凭地位和资格来掩饰逃避的。这也是基督徒之间“彼此顺服”的意义(弗5:21)。这种顺服不是由于权柄地位之高低,乃是由于尊重真理之权威的缘故。

  天主教人士以为彼得是第一任教皇,高过其他使徒。他们的根据只是圣经多次记载彼得的事,都是名列第一(太10:2;可3:16;路6:14;徒1:13),且在使徒中居领导地位。虽然如此,但圣经并未给予彼得有类似教皇这种地位,反倒明说:“…你们知道外邦人有君王为主治理他们,有大臣操权管束他们。只是在你们中间不可这样,你们中间谁愿为大,就必作你们的用人…”(太20:25-27)。而本段的记载,更给我们看见,这被天主教奉为教皇的彼得,反而受到保罗的责备。但这也不是说保罗胜过彼得,只不过表明:在基督里的人,并非凭阶级的大小辖管他人,乃是在真理中彼此顺服。

  另一方面,这位被神大大使用之彼得,在五旬节时曾一次讲道使三千人悔改,又是首先打开外邦人传道之门,首先用属灵权柄刑罚罪恶的人,并非不会错误或软弱的。本段的记载,就是说明这个事实。所以每一个信徒在得救以后,无论灵性上有怎样的进步,都要随时儆醒谦卑,若“自己以为站得稳”(林前10:12),便自满自足,结果必然很容易失败。

一.彼得的过失(2:11-13)

“后来矶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责之处,我就当面抵挡他。”(2:11)

  “后来”大概是指耶路撒冷大会议之后。“到了安提阿”,未说明是否长住安提阿,但大概是访问性质。安提阿是外邦的第一个教会(徒11:26),而耶路撒冷则系犹太的第一个教会。“因他有可责之处”指下文所说的事。“抵挡”美国新标准译本与 Williams 译本,都译作 opposed 即“反对”。抵挡似乎用于抵抗侵犯则比较适合。在此应当是“反对”的意思。

“从雅各那里来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饭;及至他们来到,他因怕奉割礼的人,就退去与外邦人隔开了。”(2:12)

  本节所指“从雅各那里来的人”,就是从耶路撒冷教会来的人;因雅各是负责牧养耶路撒冷教会的。按徒十五章12至19节的记载,可知雅各在耶路撒冷教会中占重要地位,其言论为教会众使徒所尊重。这句话表示当时来拜访安提阿教会的不只是彼得一人,也包括若干教内弟兄,但彼得大概先行,其余的人稍后也到了。

  彼得先到安提阿时,和外邦人一同吃饭,并无分别(按犹太人的习惯是不跟外邦人吃饭的,因为他们有许多禁戒的食物,且具强烈的优越感)。这表示彼得已经认为在基督里的信徒,不再分犹太与外邦了。不论他们本来是什么民族,“都成为一了”,已经不需要这样分别彼此,乃当一视同仁了。所以彼得是否与外邦人一同吃饭虽不算什么大事,但它的意义却十分重要。但等到那从犹太来的信徒也到了安提阿时,彼得因怕那些犹太信徒,便与他们隔开,不再跟外邦人照常一起用饭。这种行事,是前后矛盾的,无法自圆其说。彼得这样作的原因,无非怕人的议论而已!他既是“为受割礼的人作使徒的”,多半居住在犹太人之中,很少有机会与外邦人一同生活。这种与外邦人在生活接触之间所发生的问题,彼得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虽然在真理上,他已经明了在基督里不分犹太外邦的道理;但在生活上,他还没有什么机会来实行所明了的真理。所以当他开始实践自己所认识的真理,与外邦人一同吃饭时,遇到那些一向与他在一起的犹太信徒,他心中就产生一种无形的威胁,恐怕遭受他们的批评或攻击。显然他们以往并不知道彼得会有这种与外邦人不分彼此的观念,而在他们的习惯中,认为与外邦人分开吃饭是理所当然的事。就在这种气氛之中,素有“勇敢”之称的彼得,也一时胆怯起来,做出自相矛盾的事来“就退去与外邦人隔开了”。

  可见许多时候我们因怕人的议论、误会,和因误会所引起的种种麻烦,便如同受到一种不可见的“威胁”,不敢大胆地遵行真理。这种无形的小“威胁”常较明显的大逼迫更难以防备,而使信徒跌倒。

  彼得的失败提醒我们:真理的认识与真理的实行是两回事。对真理认识了之后,若还没有充足的经历,没有常常实行,那我们对于所认识的真理,还只是头脑上的知道,这样的“认识”,并不能使我们在真理上站立得住。反之一遇试炼或逼害,便很容易跌倒。

  实行真理愈多,愈有胆量与能力;实行真理愈少,便愈胆怯畏缩。

“其余的犹太人也都随着他装假,甚至连巴拿巴也随伙装假。”(2:13)

  本节指出彼得一人软弱的结果,所发生的坏影响不小。“其余的犹太人”大概是指在安提阿教会中的犹太信徒,包括保罗的同工巴拿巴,竟也“随伙装假”。

  保罗在此用了很重的字眼“装假”,来形容那些人的失败,说明这些忽然与外邦人隔开的人们,他们所行的和他们良心所承认的不相合。按巴拿巴素以“宽大”著称,保罗初出传道时,首先接待保罗的就是巴拿巴;并且他与保罗同是为外邦人作使徒的,这次竟也不与外邦人同吃了。可见彼得在这件事上模棱两可、胆怯畏缩的结果,对安提阿教会所引起的混乱的确不小。他的行动使人对于外邦人不必受割礼就可以因信称义,与犹太信徒一同蒙恩得救不分彼此这件事是否出于神的真理,是否确切无误,立即发生很大的疑问。

  至于那些被彼得与犹太信徒隔开的外邦信徒,毫无疑问地会感到十分难堪与失望。虽然在耶路撒冷的信徒方面,对于不与外邦人一同吃饭,可能视为一件“常事”;但在安提阿的外邦信徒,却对于他们与外邦人隔开这件事视为一件“新事”。这使他们受到前所未有的“侮辱”。这种侮辱不是反对者所加给他们的,乃是在基督里与他们同作弟兄的人所加给他们的。所以保罗当时若不坚决地责备这种错误,其结果可能造成外邦与犹太教会之分裂也未可料。

著者:陈终道牧师 Rev. Stephen C. T. Chan
出版:金燈台出版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