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刊

谈谈信仰的DIY

殷颖

 

  所谓DIY,就是时下的流行语“自己来”(Do It Yourself)。说来也满奇怪的,早期机械初发明的年代,人们凡物都希望是机器制造的才好。手工制品,因耗时费事,产品规格多不合标准,远不如机器制造的精良,快速,省事又省钱,而属落伍商品逐渐被摒弃,被淘汰了。但在大量机器制品,塞满了世界之后,人们又发觉,用机器大量生产的各种后遗症持续涌现。时至今日,人们已无法再由机械世界中自拔,但慢慢地也确实感到烦腻,厌倦了。因此,人们重新眷恋起以手工制作产品的各种优点与乐趣。手工产品,更要特别标示出“手工制造”,且价格会比机器制造者高出许多。人们又开始怀念,珍惜以手工制作的种种好处,人的双手,因而再度恢复久已削弱的功能。当然多半也还需要搭配一些简单的工具,并非全靠两手。但人却夺回了机械的主导权,人的双手不再只是用以开启机器的开关,或仅以手指敲一下电脑上的键盘,然后便全靠机器去自动生产,人只在机器的末端等着收取产品;而是全程以人的力气与手工的技巧去取代机械的操作。最后人以双手制出的产品,可能每一种(件)都会有些微的差异,但却为独一无二的创作,都有其个性与特色,更显珍贵,成为“艺术品”。制作的人会有高度成就感,这便是DIY无可取代的魅力。

  DIY与属灵的信仰有关联吗?有,而且还十分重要。谈到属灵的信仰,一般有两种极端。一是靠完全的“自义”,就是全凭DIY拯救自己。要修行,要修身,要做公益,要积德,要施舍,甚至要舍己身叫人焚烧(林前一三:3),用人自己之善行所累积的善功以自救,要自己为自己搭架天梯登上天堂。另一极端,便是误解了“因信称义”,以为自己什么都不必做,因为一切都已由基督的救恩包括了;只要搭上救恩的便车,便可安抵天堂。此种情势的发展,到了二十世纪,便形成了所谓“廉价恩典”的信仰。在纳粹集中营中殉道的德国神学家潘霍华(Dietrich Bonhoeffer)便指出:教会因误解“因信称义”的教义,误用了神的恩典,使之贬值成为廉价的救恩。不用悔改的洗礼,与不必认罪的圣餐,已严重腐蚀了神的教会;使昔日向举世差遣宣教士传道的欧洲教会,步上了今天所谓的“后教会时代”。早先那些美轮美奂气象万千会众兴旺的大礼拜堂中,如今信徒寥寥无几,教堂空空如也。黑暗的乌云,已悄悄地笼罩了神的国度。欧洲的主流教会正面临空前的危机。

  另一方面,有一些福音派的教会却又在律法主义中复活了。许多教会除了圣经的教训外,都有自己的内规;用另一种角度来诠释神的律法。人们将神的救恩加上了许多附属条款:大如以说方言为得救的标准模式,或要参加其教会,必须重新受浸(洗);小如生活的种种细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反之,则为“不属灵”,便不能“得救”。这种DIY,“救恩自己来”,正在今天流行。

  “自义”与“因信称义”这两种极端的属灵取向,各有偏失。因为“因信称义”并非完全被动,不是人自己全无作为;相反的,人必须要主动接受圣灵的感动,要完全降伏在基督的十字架下认罪悔改,才能得到主的救恩;领受了神的恩典,才可以称义。而且人在得救之后,更要靠神恩才能努力达到成圣的工夫与境界,使属灵的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弗四:11-16)。而在成圣的过程中,还要为主背负十架,甚至要付上生命作为代价。潘霍华甚至强调说,背负十架就是要为主去死。所以“因信称义”,绝非手执救恩的车票,什么都不做,只等待搭上救恩直达车,便稳上天堂。
  “因信称义”更非救恩的大量制造机:基督的宝血一次付上了代价,便可制造出无数的“救恩产品”;在“因信称义”的号召下,一家,一族,一国都可以整批得救上天堂。不是如此。“因信称义”是每一个人的个案,神要拯救的是每一个单独的灵魂,所以主特别以“迷羊的比喻”(路一五:1-7)为例,强调神要寻找拯救的是一百只羊中那失落的一只。祂重视每一个罪人的悔改;所以那一百只羊,不是整体的一百只,而是一百只中个别的每一只。

  在DIY“救恩自己来”的极端中,人们重视珍惜神宝贵恩典的心态,值得肯定与敬佩。但由于过度慎重,便代主的救恩另设下了许多条件(障碍),并限制与提高了救恩的门槛;在“因信称义”的恩典之外,再附加上许多使用的说明与规则,使神的救恩无形中再回复到律法的辖制,为救恩订下了许多个别经验的模式。在原本免费的入场券上,另课以附加税,且附加税须先自行付清方可进场。尤有进者,甚至会演变成附券比正券更为重要。这样便不知不觉又回复到律法主义的窠臼了。虽然这种种属灵的DIY,也会使人得到某种属灵的成就感,它却会污损了主的救恩,使救恩的入场券也会因而失效了。保罗说得好:“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二:8-9)

 

金灯台活页刊第一三六期 08.7
作者殷颖牧师为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