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刊



如何把未来的幸福引进当下的痛苦中

“在苦难中持守圣约”系列之七(终)

戴永富

 

撒拉死在迦南地的基列亚巴,就是希伯仑。亚伯拉罕为她哀恸哭号。后来亚伯拉罕从死人面前起来,对赫人说:“我在你们中间是外人,是寄居的。求你们在这里给我一块地,我好埋葬我的死人…”赫人回答亚伯拉罕说:“我主请听,你在我们中间是一位尊大的王子,只管在我们最好的坟地里埋葬你的死人。我们没有一人不容你在他的坟地里埋葬你的死人。”亚伯拉罕就起来,向那地的赫人下拜,对他们说:“你们若有意叫我埋葬我的死人…就请听我的话,为我求琐辖的儿子以弗仑,把田头上那麦比拉洞给我。他可以按着足价卖给我,作我在你们中间的坟地。”当时以弗仑正坐在赫人中间,于是赫人以弗仑在城门出入的赫人面前对亚伯拉罕说:“不然,我主请听,我送给你这块田,连田间的洞也送给你,在我同族的人面前都给你,可以埋葬你的死人。”亚伯拉罕…对以弗仑说:“你若应允,请听我的话。我要把田价给你,求你收下,我就在那里埋葬我的死人。”以弗仑回答亚伯拉罕说:“我主请听,值四百舍客勒银子的一块田,在你我中间还算什么呢?只管埋葬你的死人吧。”亚伯拉罕听从了以弗仑,照着他在赫人面前所说的话,把买卖通用的银子平了四百舍客勒给以弗仑。(创23:2-16)

   神虽赐给亚伯拉罕孩子,但他到爱妻撒手人寰的一日,连迦南的一寸土地都还没拿到手。由于要给亡妻及自己准备葬地,他就找当地的赫族人(属于迦南人)谈。赫人要把土地赠给他,但老人家坚决要买,因为只有这样,坟地才是名正言顺地属于他。这段对话很有意思,因古中东人讲话特有礼貌,却难免绕弯子。亚伯拉罕本已看上以弗仑这位赫人的一块田。当以弗仑发现亚伯拉罕不愿接受他的“慷慨赠送”时便说(他本也不想赠):“值四百舍客勒银子的一块田,在你我中间还算什么呢?”但他其实在漫天要价!四百舍客勒银子这地价太高昂了!亚伯拉罕却没有就地还价而直接把银子给以弗仑。

   在神与亚伯拉罕立约时,神说亚伯拉罕的第四代后裔才是整个迦南的所有者(创15:18-21)。但迦南地在某种意义上也要属于亚伯拉罕(创17:8),故在买那块地时,亚伯拉罕凭信心得到了神的应许的初步实现。虽亚伯拉罕所得的只是一块坟地,他起码在这一块小田上已非寄居者,乃为所有者。古人以葬于异族坟地为耻,故在异地离世者也要回乡安葬。亚伯拉罕选择与妻子安葬于此,这表示他因着神的应许,已把此地看成自己的家乡了,而他们的后裔因此也会视迦南为他们列祖的家园了。后来,亚伯拉罕的儿子以撒和孙子雅各及他们的妻子都葬在那里。死于埃及地的雅各嘱咐他的孩子们要把他的尸体带回迦南,与祖父和父亲葬在一起。如此,亚伯拉罕买地这平常行动是伟大信心的表现。神视亚伯拉罕为其友并不为过,因亚伯拉罕坚守神的约,以实际行动肯定神的应许。这叙事动人地见证着一个信徒对神的“天真”却至死不渝的信靠。别人若处于亚伯拉罕的位置可能会觉得神亏待了自己而决定返归故土,在那里继续养老,安然离世而入土为安。回老家肯定不必买坟地了,因地业是从列祖那里继承的。亚伯拉罕很可爱,为了跟随神而多年行踪不定的他不走回头路,而以实际行动说明了他坚信神的应许。

   亚伯拉罕买地不仅是一个象征性行动,也构成他所期盼的应许的初步实现。换言之,亚伯拉罕的行动所给他的是神的应许在日后的全部实现之押金,而这与房租押金的双重作用一样(既是租房者的承诺的物质性表现,也是租金的一部分)。基督徒将来会得到复活的身体与新天地,但在目前的等候中,圣灵在信徒生活中的同在与工作既是末后应许的押金,也是应许的初步实现。圣灵之所以是这末后的应许的押金,因为正如圣灵充满信徒而使信徒变成新造之人,圣灵将来会全面充满万物而实现新天新地。总之,圣灵在信徒生命上的工作既是预告也是开始实现神重新创造天地这大应许。故信徒眼下是处于神的应许的“已然”(即圣灵与信徒的同在及其所带来的赦免和成圣)与“未然”(即新天地)之间,而关键的是信徒如何像亚伯拉罕一样,在当下积极活出“已然”部分而鼓励他人对“未然”更有希望。

   “已然”和“未然”之间的界限本来有点模糊,即信徒在把“已然”彰显出来时,其实已经让“未然”逐步变成“已然”。这意味着信徒要像亚伯拉罕一样在应许尚未完全实现的情况下一举两得地活出应许的可实现部分,而借此开始实现应许的尚未实现部分。岂不妙哉?在新天地中,幸福的最大来源是神自己,故我们在这祸福无常的旧世界上,通过宁静亲近神、以神为乐等态度本已在当下活出未来。旧世界的诱惑和压迫都挑战着上帝在信徒生命中的核心地位,故在挑战中聚焦于神、安心于神的信徒其实在传扬一个信息:世上的痛苦和诱惑都会过去,唯有神及信靠神的生命才永存。再者,神的同在是新生命的源头,故信徒与神的亲密交通会在各样的情况下产生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等未来生命的果实。信徒通过它们传达出一个应许:这些属基督的心态有一天会取代当今还肆虐世界的自私自利。与此同时,它们是未见之事在有形的现实里的显现,也就是新天地在旧世界上的提前到来。

   然而,信徒不可忘记:在他们身上实现的应许是初步性、局部性的。由此,根据圣经,亚伯拉罕虽离世前能得到一块田,但他和以撒、雅各都承认他们“在世上〔都〕是客旅,寄居的”,因他们“羡慕一个更美的家乡,就是在天上的”(来11:13、16)。无可否认,只要主尚未再来,世上还会有很多天灾与人祸,而信徒不能对世上的痛苦视若无睹。其实,信徒由于各样软弱也不能不时体验圣灵的亲密同在;这“押金”的全然实现也有待于基督的再来。故信徒要视自己为客旅,期盼应许之地,即那没有痛苦和眼泪的新天新地。与贬低物质的哲学不同的是:基督教不安于灵魂的安定而期盼身体的复活与宇宙的更新,因为人不但有精神,也有身体。这样,苦难不但不减弱希望,反而加强了希望。拥有正确的希望之人一般也是很现实的:他知道,这世界充满痛苦,故唯有神自己方能更新之。此外,正如亚伯拉罕所表现的一样,被加强的希望是最有准备做出行动的(信靠神和服事人等等),而这积极的态度和那种被虚幻的追求麻醉的避世心态绝然不同。

   要言之,神呼召祂的所有的守约者去肯定并实践祂的应许。信徒是应许的肯定者,因为信徒在各样诱惑和考验中坚信神的话和应许。神说祂是人的避难所和产业,这本来也是一种应许,因此,信徒虽有时体会不到神的同在,还是愿意舍己而不被暂时的得失支配,总是操练安息于神。信徒是应许的实践者,因为当信徒不被短暂的得失支配而总是亲近神,神已经在信徒身上逐步实现那未来的生命,也就是以神为乐的新生命。但信徒要做到这一切,他所需要的是基督的圣灵;唯有通过与基督合一,他才能肯定和实践神的应许,因为耶稣是最完美的守约者,也就是神的应许的忠心的肯定者和实践者。

 

金灯台活页刊 第214期 2021.7
作者戴永富博士目前任教于新加坡神学院。本系列合共七篇已连载完毕。